常遇春:辅创14年,命断40岁,朱元璋心如铁,却为他哭湿草
发布时间: 2023-07-17

公元1367年十月,距朱元璋称帝还有两个月。此时,朱元璋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打败了张士诚,而东南的方国珍,也逃到了大海上。放眼望去,整个南方,早晚都会归于朱元璋的囊中。

于是,朱元璋开了誓师大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出师25万北伐元朝,而北伐的领军人物,当然是他最信任的两名武将:徐达和常遇春。朱元璋在众位将领面前,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并且对大家公开说:

今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大将军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八》)

朱元璋这段话,说得非常有水平,意思是说:我任命徐达和常遇春为主帅,并不是说其他人不行。然而,若论带兵打仗,治军严格并且稳操胜券的能力,你们都不如徐达。若论摧锋陷阵,百万军中奋勇杀敌的能力,你们都不如常遇春。

朱元璋这么一说,冯胜、李文忠、邓愈等一众骁将,无人不服。的确,在朱元璋的阵中,若徐达、常遇春站在那,其他人也只能争一争第三的位置了。

在朱元璋心目中,徐达是操控战局的帅才,常遇春是攻城拔寨的将才,徐达是硬弓,常遇春就是利箭,而朱元璋则是那个拉弓射箭的人。

朱元璋本指望徐达和常遇春能够辅佐自己一辈子,不料,两年后,常遇春命丧柳河川,他如失一臂。心如钢铁的朱元璋,从不轻易流泪,但骤闻常遇春的死讯,朱元璋还是哭湿草木。

一、不好意思,出场有点囧在许多民间文学中,把徐达、常遇春等人说成是朱元璋幼年的玩伴。例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出版的《朱元璋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徐达虽然和朱元璋是老乡,但他认识朱元璋的时候,已经22岁;常遇春压根就不是濠州(古凤阳)人,所以更不是朱元璋的幼年玩伴。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常遇春是怀远(属蚌埠)人,此人生而勇猛,特别提到他“猿臂善射”。在史书中,这四个字一般是神箭手专用,例如《史记·李广传》中就曾记载飞将军李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可见,常遇春不仅武力超群,而且还是个神箭手。

例如,在鄱阳湖水战中,常遇春就曾射伤陈友谅麾下的猛将张定边,救了朱元璋一命。

常遇春比朱元璋小两岁,他和朱元璋的相遇,也充满传奇。

元朝末年,苛政如虎,天下苦元久矣,常遇春为生活所迫,被山贼刘聚招揽入伙。因为常遇春身手不凡,很快成为刘聚的心腹。但刘聚所做之事,不过是拦路抢劫、入室为盗,虽然每天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但时间久了,常遇春觉得一辈子当山贼没什么前途,于是,常遇春打算另寻出路。

公元1355年,朱元璋南略定远,在攻下滁州后,冯国用、冯国胜(冯胜)、李善长、李文忠等人悉数前来投奔,此时,朱元璋手握五六万兵马,在长江以北的红巾军队伍中,影响力俨然很大。作为山贼的常遇春,自然也久闻朱元璋的大名。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朱元璋,常遇春还曾乔装成老百姓近距离观察朱元璋,最后,常遇春断定,朱元璋是个成大事的人,决定跟他混。

《明史》云:

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

于是,常遇春脱离了刘聚的队伍,前去投奔朱元璋,走到半路上,常遇春又饿又困,干脆在田野里睡上一觉,在梦中,有“神人”提醒他:“快起来,你的主君来了!”常遇春猛地站起,正逢朱元璋带兵经过,他随即走到队伍前,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前面有一个莽汉拦路,并不高兴,他嘲笑常遇春道:

“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

意思是:你该不是因为饿肚子才到我这的吧?我可不留这样的人。

常遇春的出场,就是这么囧,竟然被朱元璋当成混饭吃的小人物。

常遇春也很无奈,他解释到:“我本来是刘聚麾下的山贼,并不愁吃喝,但刘聚胸无大志,我听人说你是一位贤明之主,因此特来投奔!”

朱元璋说:“我正要带兵去渡江,等到了长江对岸,我再决定是否收留你!”

几天后,朱元璋带领大军在长江北岸一字排开,他们的目标是对岸的采石矶(安徽马鞍山境内)。元朝的军队为了防止朱元璋登岸,在岸边布下重兵,当时,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等擅长水战的名将都已经投奔朱元璋,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可悲剧的是,大家在离对岸三丈远的江面上,被元军逼停,都无法上岸。

这时,常遇春申请了一条小船,冲入战场,史载:

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

常遇春驾着小船冲在最前面,用长戈奋勇杀敌,敌人也用长戈来攻击他,他趁机勾住敌人的长戈,一跃而上,跳到元军阵中,大杀四方。徐达、邓愈、廖永安等将领在后面一拥而上,大家一阵厮杀,夺下采石矶。

可以说,朱元璋的“渡江之战”,常遇春的“处女秀”非常惊艳,朱元璋事后论功行赏,常遇春居首功,被任命为“总管府先锋”,当时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徐达。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第一仗,就奠定了自己“猛将”的身份,也就是从这时起,朱元璋意识到,常遇春是不可多得的先锋官,此后数年,若遇到难以搞定的对手,朱元璋总会第一个想到常遇春。

二、我不是莽汉,我是全能在徐达的映衬下,很多人认为常遇春仅仅是一员有勇无谋的骁将,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李逵”式的人物,这其实是对常遇春最大的误读。用《明史》的话来说:

“其智勇不在中山下。”

“中山”指的是徐达,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常遇春的智、勇,都不在徐达之下。即,常遇春智勇双全。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打得第二仗,还是在采石矶。在朱元璋等人渡江成功后,元朝集庆路主帅蛮子海牙迅速夺回了采石矶,扼住渡江的咽喉,因为朱元璋和众将领的家眷还在江北,大家必须重夺采石矶。朱元璋主张和蛮子海牙硬拼,常遇春则给朱元璋出了一个好主意。

按照常遇春的布置,先派两小股水军偷袭采石矶,只许败、不许胜。蛮子海牙为了立功,必然乘胜追击,等他们分兵而去,常遇春带着主力部队直捣采石矶,然后放火烧掉敌人战船。此战的结果是:

大破之,蛮子海牙仅以身免,自是扼江之势遂衰!(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一》)

可以说,常遇春用自己的计谋,不仅帮朱元璋再一次夺取采石矶,而且还避免了本方将士的大幅伤亡。此战之后,元朝扼守长江的势头渐成衰势,为朱元璋后期夺取南京,奠定了基础。

在朱元璋创业前期,战略意义最大的一仗,莫过于“集庆之战”。集庆,就是后来的南京,朱元璋占领集庆后,将其改名为应天。集庆易守难攻,朱元璋水陆两路并进,打得非常艰难,《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从攻集庆,功最。

意思是,在集庆之战中,常遇春功劳最大。

常遇春不仅在战场上如龙似虎,他还是个诗人,例如,朱元璋派他攻打衢州,常遇春在北门佯攻,然后出其不意攻入南门,取得大胜,这一仗,常遇春“得甲士万人”,一次性帮朱元璋收揽一万多人。战毕,常遇春写了一首《龙游道中》,诗云: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整首诗充满了肃杀和豪迈,大有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风。

所以说,很多人都知道常遇春是一员猛将,可大家很少知道,元朝末年的常遇春,不是“莽汉子”,他可文、可武、可智、可勇,完全是一个千伶百俐的大丈夫。

三、攻城拔寨,不在话下常遇春既然被朱元璋称为“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常遇春的实力。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第一战,是龙湾之战。当时朱元璋在南京立足未稳,陈友谅以狠辣的手段取代了上司徐寿辉,俨然成了长江流域实力最强的枭雄。陈友谅沿江而下,直扑南京。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们有的直接劝朱元璋投降(“诸将或议降”),只有刚加盟不久的刘基(刘伯温)劝朱元璋利用地利人和灭掉陈友谅,这就有了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朱元璋以康茂才来骗取陈友谅孤军深入,然后在狭窄的龙湾两岸埋伏陈友谅,陈友谅的大船不能掉头,惨败而归。而这一仗中,首先伏击陈友谅的人,是常遇春和冯胜。《明史》云:

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

“功最”两个字,让陈友谅认识了朱元璋麾下有一名猛将,他叫常遇春。

朱元璋平生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和朱元璋的20万大军展开决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史称“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前后持续了36天,双方斗智斗勇,战争中期,陈友谅差点一口吃掉朱元璋。《明史》记载: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

当时,由于朱元璋的战船较小,在双方试探的过程中,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等猛将以速度突袭陈友谅。在双方激斗中,陈友谅身边的第一猛将张定边认出了朱元璋的战船,张定边命大船开足马力冲向朱元璋,朱元璋大惊,连忙朝浅滩撤退,不料,小船搁浅,动惮不得,眼看就要被张定边擒获,这时常遇春突然杀回,他在远处拉开硬弓,一箭射中张定边,张定边应弦而倒,军心大乱,常遇春连忙让水军将领俞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