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歌《巩金瓯》歌词表达了当时怎样的情怀你如何评价?如何评价徐兴业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清朝国歌《巩金瓯》歌词表达了当时怎样的情怀你如何评价

《巩金瓯》曲谱属传统雅乐类,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由清政府颂定。巩即巩固,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所以巩金瓯有巩固国土的意思。

《巩金瓯》歌词:巩金瓯,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歌词大意是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伟大祖国的歌颂,对生逢盛世的喜悦与自豪。但天不遂人愿,当时的现实背景是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任由列强欺凌,割地赔款,国家主权被任意践踏,国家利益被层层盘剥,四万万中华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功颂德的歌,毫无意外的与满清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被劳苦大众唾弃的笑料。

如何评价徐兴业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本书描写的是中国内部宋、辽、1653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

  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后渡过两军相峙的白沟河,发起全面攻击。宋军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经过了兰沟甸大战后被迫后退,后宋军又错误撤军,辽军乘势追击,宋大败,童贯乘机夺权,撤销了种师道都统制职务。这就是第一次伐辽战争。隔了两月,耶律大石回兵护主,宋军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达芦沟河南岸,与辽军隔河对峙。宋军出奇兵夜袭辽首都燕京城,由于接应部队贪生怕死,至使此役功亏一篑,辽军扭转战局,反击宋军,宋军仓皇南奔,第二次伐辽战役又告失败。宋朝廷为挽回面子,在金兵彻底摧毁了辽国,夺取了燕京后,出重金买回了这座空城,然后举国欢腾庆贺胜利,全不知金兵窥视中原,山雨欲来。

  金军厉兵秣马,兵分两路,大举南犯。郭药师别有企图,与金兵大战一场,由于部下投降,郭药师全线败北,投降金军。宋朝燕山府全失,门户大开。金兵紧接着频频紧逼,宋朝廷慌了手脚,宣抚司童贯奔逃东京。张孝纯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队一路被阻。金统帅斡离不一部长驱直入,徽宗派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将兵三万余人戍守滑州和浚州两处黄河渡口,以期阻敌南犯东京。梁、何二将昏慵无能,守土不力,金兵一来,未加抵抗就率先逃命,黄河一线宋军全部溃败

《金瓯缺》这部作品怎么样

《金瓯缺》是徐兴业创作的历史小说,全书共4卷,约120余万字。该书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茅盾文学奖至2019年共评选过十届,有48部作品获奖,其中仅1991年第3届颁发了荣誉奖,授予萧克《浴血罗霄》和徐兴业《金瓯缺》。该届5部获奖作品中即有大家熟知的《平凡的世界》等。)

作者徐兴业

能获茅盾文学奖已然证明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但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显然更值得回味。

《金瓯缺》插图本

书名《金瓯缺》可谓字字有来历。《南史·朱异传》载梁武帝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尔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满江红》词用此典:“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近代革命英雄秋瑾 《鹧鸪天》词也有“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之句。“金瓯缺”即暗示山河破碎。该作品展现了12世纪宋、辽、金持续数10年的民族战争,以青年军官马扩等为主人公,讲述了其辗转于家国朝野,经历荣耀与失败却仍心怀报国之志而组织义军奋起反抗的故事,展现了靖康年间朝堂、军队、民间波澜壮阔的现实图景。

这部作品自抗战期间(1938年)开始酝酿,写作期间还曾遭受火灾,手稿尽失,至全书成稿已历40余年,作者在罹患肿瘤之后依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该书写作中,可谓凝聚了其毕生心血。鲁迅先生在其《故事新编·序言》中曾说:“对于历史小说,则以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作者徐兴业是一名历史教师,谙熟宋金史,他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进行合理构建,展现了这段历史的丰厚底蕴和作者开阔的历史情怀。

刘旦宅绘书内插图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的主要人物马扩、耶律大石肩负各自的民族使命,抗击金军保卫自己的家国。主人公马扩始终将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理想。马扩出身于军官家庭,是当时与岳飞等齐名的人物,但因为参加反对皇帝的斗争被打压。他奔走多年,参与“海上之盟”及多次与辽金之间的外交活动,但仍无法阻止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兰沟甸一战宋军败北,马扩积极提出迎战方案,以期为收复失地的理想献身。北宋灭亡后,他联合起义军抗金,最终全军覆没。作者将马扩转变的过程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真实可感。

马扩像

耶律大石坚持辽国主权独立,拒绝投降,在萧皇后签署投降(降宋)协议之后发动兰沟甸之战扭转局面,并积极建议辽宋联盟抗金。然而由于辽内部投降派勾结金军攻辽,耶律大石护国梦想破灭。尽管如此,耶律大石依旧没有放弃,他率领九部建立西辽,延续了民族国家的形式。除马扩等人外,作者还塑造了一批独特的,具有“五四”新气息的女性人物形象——亸(duǒ)娘(马扩妻)、李师师等,其民族气节及超越当时的情感追求,无不让人动容。

小说对怀揣高尚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们悲剧结局的描写更升华了抑恶崇善的审美追求,“以悲剧性的事件和人物,给予读者灵魂的洗涤和满足。”作者说:“写历史小说,我看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历史的气氛来,即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缺少一定环境下的特有历史气氛,也是不能动人的。”“一定环境下的特有历史气氛”,对《金瓯缺》来说,自然是马扩等人所处的两宋之际,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无疑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拳拳之心。作者曾指出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谴责领导抗战无方,甚至暗中活动投降的国民党政府,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为抗日战争增添力量。”

《金瓯缺》不仅人物真实可信,书中所描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如皇家宫廷、村镇州府、勾栏瓦舍、寺院庙宇及官家仪仗、权臣家宴、百戏杂耍、灯节狂欢、龙舟竞渡等的描绘无不活灵活现。这一切得益于作者对《东京梦华录》《石林燕语》《东坡志林》等宋人笔记的钻研以及对开封、杭州等的实地考察,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事物自然生动真切。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在各类网文、影视大行其道的当下,阅读《金瓯缺》这类作品,无疑更能给读者带来一场精神的洗礼。

参考资料:

李炳银: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访《金瓯缺》作者徐兴业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