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时,南昌起义部队六位师长,为何只出了一位上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27年8月1日,周总理、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也从此诞生。参加这次起义的部队主要有三部分,在起义时改编成了三个军,即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第十一军、韦杵、朱德的第九军。

第九军原来的计划,是要争取国军韦杵部参加起义,为了争取韦杵,朱老总还主动把军长的职务让了出来,但是韦杵当时却生病了,未能参加起义,第九军的兵力就比预想的大打折扣了。第九军在起义时的主力部队,其实就是朱老总手下的军官教育团,以及一些南昌的治安部队,只有800多人,所以,第九军就只有一位副军长朱老总,并没有设师长。

第二十军,是贺龙的嫡系部队,计有两万余人,是起义部队中兵力最多的。第二十军下辖三个师,师长分别为:贺锦斋、秦光远、周逸群。

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曾经就读于湖南军校,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贺锦斋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他在北伐战争中先后担任团长、旅长,在武胜关、逍遥镇等战斗中表现神勇,是贺龙部北伐军能够在豫南攻城略地的关键人物。

北伐战争正在进行,国府的形势却是风云突变,老蒋在南京搞分裂,汪精卫在武汉急得团团转,双方勾心斗角,都对贺龙这支队伍进行了拉拢。在贺龙率军返回的途中,武汉政府即把他升为军长,妄图让贺龙替他们效力。

展开全文

但贺龙一心向革命,最终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并被任命为起义军代总指挥(正式任命的总指挥其实是张发奎),而贺锦斋,也成为贺龙部下的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率先返回湘西继续拉队伍干革命,为湘西苏区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贺锦斋在战斗中牺牲,不然的话,他在建国后肯定会是大将军衔。

第二师师长秦光远,出身于黔军,是贺龙的结拜兄弟。南昌起义失败后,秦光远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曾经被反动派逮捕入狱。出狱后,秦光远利用自己在旧军队中的影响力,暗中从事兵运活动,策动了不少国军队伍投向了革命的阵营。老蒋对其恨之入骨,安排特务将其毒杀。秦光远的革命功绩还是非常大的,但他一直没有入党,所以即使不去世,也很难获得军衔。

第三师师长周逸群,最早是我党安排去贺龙队伍中做政治工作的,长期的合作中,与贺龙产生了伟大的友谊。两人共同参加南昌起义,共同创建湘鄂西苏区,堪称一对最佳拍档了。但是,周逸群后来却在湘西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了,如果不牺牲,周逸群很有机会获得大将军衔。

叶挺的第十一军,前身就是老粤军的第十师,师长陈铭枢。陈铭枢率第十师在北伐中逐渐壮大,发展成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叶挺任副军长。最初的十一军下辖两个师,第十一师师长由叶挺兼任,陈铭枢嫡系的第十师师长是蔡廷锴。

南昌起义时,陈铭枢在南京,叶挺正代理十一军的军长职务,他率领自己嫡系的24师和蔡廷锴的第十师一起参加起义,起义时,聂荣臻成功策动了周士第的25师73团(73团的前身就是叶挺独立团)与另一个团一起起义,两个团合称为第二十五师,周士第担任师长,归属于叶挺的第十一军节制。

第24师师长叶挺,是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起义军后来在汤坑失利后,叶挺前往广州,与张太雷等人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是人民军队创立过程中居功至伟的人物,毛委员就曾经称赞叶挺的功绩道:叶挺同志,人民军队的历史,要从你写起哦。

叶挺后来担任过新四军军长,级别上是够元帅的,但因为有一段离队的经历,叶挺重新入党要到1946年了,随后便遗憾去世。所以,叶挺即使不牺牲,也很难被授予元帅军衔了。

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在起义部队南下的过程中,率部脱离队伍,重投陈铭枢,为老蒋在中原大战、围剿苏区等一系列战斗中出力不少,队伍扩编为十九路军,蔡廷锴也升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路军曾经在上海与日寇浴血奋战,蔡廷锴将军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民族的英雄了。

十九路军后来在福建追随陈铭枢反蒋,失败后队伍被老蒋收编,蔡廷锴被迫流亡海外。解放战争时期,不满老蒋搞内战的蔡廷锴最终投入了人民阵营,为新中国的建立出了一份力,在新中国,蔡廷锴最终做到了副国级,与我党最终殊途同归。

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于三河坝一战后离队,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周士第后来参加闽变时,在聂荣臻的联络下重新归队,为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士第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南昌起义部队六位师长中,唯一一位被授予军衔的。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