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论语》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怎么样

我出生于1950年,已过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作为新时代的老年人,更应该不逾矩,在自律中做好自己。

前段时间,家里的网络掉线,界面出现了“网络连接不可用……”的红字提示。打电话后,维修员开着一辆三轮车来了,车身还贴着“上门清洗家用电器”的广告。

小伙子技术熟练,进屋后很快就把网线的故障处理好了。攀谈中得知他是广电请的临时工,工资也不高,因此捎带着揽一些清洗空调,油烟机和热水器的活儿。

年轻人养家不容易,我便要他把热水器清洗一次。其实我这热水器可洗可不洗,因为去年才洗过。我是想让他得点收入,尽管只有百多元钱。

很庆幸生活在伟大中华民族的盛世。疫情三年,经济上最不受影响的就是退休老人。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善待和温暖我遇见的每一个人。

我对《论语》的认识肤浅,也不懂孔子“……所欲不逾矩”的深奥涵义,这回答似乎离题了。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理性吗对交易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显然不是理性说辞。所谓的“从心所欲”是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的意思。“不逾矩”是指合理、合规、合法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为所欲为的人还能合乎常理,这显然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从人性出发点来说,无论多大岁数,人的欲望都是无极限的,有求生欲、求财欲、占有欲等等。欲望牵动着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推动着人的行为与行动,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会受制于思想,受控于欲望。所谓的欲望是人性之天然,最典型的就是对食与性的占有欲望最为强烈,前者是为了生命的存续,后者是为了繁衍后代。
当然,人类法理讲究合理,重规则。合理的“理”是人类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道德说词及法律法规,是维护公平公正而制定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讲究的是合理合法,遵规守法,违规即错。
因此,为人处世讲求法、理、情;道德面前讲求情、理、法。所以,你想“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可能的,当然,对交易的指导也起不到作用体现。这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大家谨记!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孔圣人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但是什么是矩

所谓矩,就是指规矩,在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礼”。

孔子这段话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孔子的意思是到了七十岁,所有的礼法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他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随心随欲,但是仍不会逾越礼法。

到了这个阶段的孔子已经修就了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达到了儒家“外王内圣”的最高境界。

有些人经常会评论某人说:天天装得这么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累不累呀?其实,如果道德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到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成为他的固有思维、行为模式,他的举手投足都会不知不觉地按照规范行事,别人须再三克制方能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他而言,只是条件反射罢了,何来累之说?

所谓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这是孔子人生的总结之一,但这一句或许是孔子暮年思想的自省,服软于“天意难违”的人之常情。孔子对子贡哭诉:“……予始殷人也”泄露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机……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并非是对自己行为能力、自信满满的自大表述;“不逾矩”、也并非是对自己行为准则、淡定从容的自控认可。我们把孔子:从心所欲的“心”理解歪了!孔子毕竟是圣人。孔子的仁德思想较为成熟,心系天下却有一定程度的冲动,要不然老子不会暗示孔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惜!……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那个时代佛教还未传入中国,人们崇拜的是“三皇五帝”,信仰的是“祖先”,孔子亦然。

“七十而从心所欲”是孔子顺从天意的态度;“不逾矩”是孔子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后事交待: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七十多岁的孔子,要独力抚养三、四岁的孙子孔伋。亲人和爱徒一个接一个地离世,孔子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意,甚至过的很凄凉……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附文)

附1.

六十五岁时得意弟子闵损死;

六十七岁时夫人亓官氏死;

六十九岁时独子孔鲤死;

七十岁时儿媳宋氏失踪;

七十一岁时得意弟子颜回死;

七十二岁时得意弟子仲由死;

七十二岁时得意弟子颜无由死;

附2.

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 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附3.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随心所欲不逾矩是否是件很可怕的事

随心所欲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随心所欲而给自己或者别人带来不良的影响,这才是问题。凡事都要追求三赢的效果,只要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怎么样都可以。如果不三赢,那么就要停下来,去看一看自己的行为了。

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大家都知道“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四十岁通畅事理而不迷惑,五十岁理解了人生命运这一道理,六十岁听人讲话能判明是非,七十岁做事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致于超越准则和规矩。

在我看来,首先,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到老年,并没有仗着自己是耄耋老人而无底线的随心所欲。在道德准则,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自由。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对自己始终会有约束,像那种碰瓷、讹人的随心所欲的坏,是完全放弃了做为人的最后底线,是个人及家庭的耻辱。

其次,它体现了老人的修养与道德水准

没有谁会喜欢为老不尊的老人,更别说尊重了。七十岁活得通透的人大都看透一切,可以随遇而安,胸怀大度。

他们更多的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不放纵、不逾矩,活得通透干净。把所有的随心所欲装入社会秩序的框架中。

最后,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翱翔天空的风筝是自由的,但还有一根不让它失控的线能随时将它拉回。高速运行的火车自由奔腾,但离了铁轨,它寸步难行。哪里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了一定的规则,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克雷洛夫说过:不要过份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更想说的是,为那些不逾矩的随心所欲的耄耋老人点赞,人生就需要自由而不逾矩的态度。

参考《白话四书五经》


\u003Cimg src='http://www.taih","('互联网')",0,null,false,{},["Set"],{"POST":16},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