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运用“天干地支”计时的?古人如何计时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人是如何运用“天干地支”计时的

古人是运用“天干地支”组合六十甲子计时的。

六十甲子是由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再加上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上图: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

“子时”应对午夜十一点到一点,“丑时”应对午夜一点到三点。

“寅时”应对凌晨三点到五点, “卯时”应对早上五点到七点。

“辰时”应对早上七点到九点, “巳时”应对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应对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未时”应对下午到一点到三点。

“申时”应对下午三点到五点, “酉时”应对下午五点到七点。

“戌时”应对晚上七点到九点, “亥时”应对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然后再用时辰对应的“十二地支”加上“十天干”例如:甲子时,乙丑时,丙寅时等精准计时

天干地支两两组合称为干支纪年法,例如:现在的时间是2019年3月12日下午3点6分。转换成古人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己亥年、丁卯月、戊申日、庚申时。

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六十甲子如何组合:六十甲子中的顺序是第一个天干加第一个地支,第二个天干加第二个地支,第三个天干加第三个地支,组合过程以此类推……例如:天干甲与地支子相加形成“甲子”,然后并不是天干甲与地支丑相加形成“甲丑”,而是天干乙与地支丑相加形成“乙丑”,然后就是天干丙与地支寅相加形成“丙寅”,天干丁加地支卯形成“丁卯”第一轮天干地支相加后,叫做第一旬,会空出两个地支“戌、亥”,在术数也称为为旬空,后面的顺序就是在从天干甲加上地支戌形成“甲戌”,天干乙加上地支亥形成“乙亥”。天干丙加上地支子形成“丙子”,天干丁加上地支丑形成“丁丑”。以此类推形成六十个组合成为六十甲子。如下图:温馨提示,竖排看!!!

综上所述:古人是运用“天干地支”组合六十甲子计时的,例如:甲子时、乙丑时、丙寅时等精准计时。

龙虎山天师府道士三成与您分享!

古人如何计时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提到古代的计时器,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日晷(gu)。日晷又叫日规,最早出现于汉代,主要利用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来测量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太阳的位置和高度不一样,因此照射物体所投下的影子的大小和长度也都不一样。日晷就是根据这一点发明的,它一般由一个标有刻度的圆盘和指针组成,和现在的钟表不同的是,指针只有一根,不能动,而且垂直于刻度盘,安放在刻度盘的正中央。看时间的时候,观察的不是指针本身,而是指针在刻度盘上投下的影子。

还有一种名叫圭表的计时器,原理和日晷相同,而且出现得更早。原理和样式类似于圭表的仪器,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已经有记载了。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圭表,出土于一个东汉的墓葬。圭表实际就是在地面上立起的一根柱子,时间刻度都标在地面上,通过圭表看时间的时候,观察的同样也是柱子投在地上的影子。古代也有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圭表,样式和立在地上的大型圭表相同,只不过比较小,立在带有刻度的表盘上。

圭表和日晷其实并不好用,因为要利用的是太阳的影子,所以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例如多云的白天和晚上都无变化,而且在不同日子的同一个时刻也不相同,所以为了正确显示不同的时间,表盘上的刻度必须十分复杂。 在古代更为广泛使用的计时工具,其实 是漏壸。漏壶的出现也很早,起码在周朝就有了。它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壶的底部凿个小洞,然后在壶里装满水,通过观察漏出小洞的水量来计时。由于用肉眼观察壶内的水位,难免会产生误差,因此有了“沉箭法”,在漏壶内部放一个可以浮起来的托子,把箭固定在托子上,然后在漏壶的壶盖中央也凿一个孔,使箭穿过小孔,这样箭就能直立在漏壶上了,随着漏壶内水位的下降,漏壶里的箭也会下降,人们就可以通过观察箭的高度来知道时间了。

漏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掌握蓄水的时间。理论上说,每壶水漏完的时间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在一壶水还未完全漏光的时候,就往壶里添水,那么上一壶水没有全部漏完,真正耗费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短,计时也就不准确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古人开始使用两个壶,一个壶装满水,将水漏进第二个壶里,人们则通过第二个壶来观察时间。第二个壶里立一支箭,不同点在于,第个壶里的水不断漏入第二个壶,第二个壶的水渐渐增多,水位不断上升,因此箭也会上升。这种设计,使第一个壶没有计时功能,可以随时蓄水,而流入第二个壶的水又是一定的,因此在精准度上,比使用个漏壶要高很多。

宇宙时间有哪些计时方法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由长、宽、高组成的三维空间,加入时间之后,就变成了四维,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说,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组成不可分割的时空整体,而宇宙的时空是弯曲的。四维空间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时空弯曲使我们的想象力受到挑战,这并不是能直接观察出来的。但是物理学家就是喜欢挑战,他们不断的引入新的维度,五维、六维、七维、八维、十维……等等,难道后面还有?小编我已经很难想象了,让我们从零维开始,发挥我们想象力来挑战思维吧。

1. 零维

零维可以理解为一个没有长宽高的点。有人肯定会质疑,再小的点,在显微镜下都是有长度的,零维空间是否根本就不存在?的确,零维根本就不存在的,但接近零维的空间就在我们身边。现在物理学家给我们展现微观世界的许多古怪现象,其中包括一种叫“零维半导体”的结构,也就是通常物理学上的“量子点”。量子点虽然十分的小,但毕竟还是有体积的,可以让一个电子刚好进入量子点中。量子点像是陷阱,当电子进入之后,它们就不能移动分毫的距离,完全被限制住了。而且即使我们从外界向一个量子点注入能量,不论能量大小都不能改变电子的状态,而且进入多少能量就会吐出多少。这种古怪的特性物理学家视为零维结构,量子点可以通过电子和光子的转换储存传递信号,用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或者更高领域。

2. 一维

一维是一条直线,牛顿的定律在一维空间中可以起作用,一维空间的物体可以前后运动。在量子学家看来,一维空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他们会制造一个十分狭窄的隧道只能让电子前后运行。通常两个电子相遇,电荷因同性相斥的原理会给对方让路。可是如果在一维空间隧道中,只能前后运动,那么两个电子就会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电子具有电荷,而另一个电子是自旋状态。一维空间的古怪现象量子学家已经司空见惯了,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一维碳纳米管,准备以它作为导体或半导体材料,用来制未来的量子计算机。

3. 1.5维

不要以为空间维度就一定是整数, 比如1.5维就挑战了我们惯性思维。数学家早就知道,只要观测的够仔细,云就不是团状的,山峰也不是锥状的,海岸线也不是弧形的。它们细微的轮廓比纯粹的直线占有了更多的空间,这样的轮廓介于一维和二维之间,我们算作1.5维。

4. 二维

二维在数学上是两条线交叉的平面,但是在物理学中也能实现应用。2004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产出“二维物质”,只有碳原子后的平板,类似于人们熟悉的石墨。当我们把电子用强大的磁场限制在二维层面的半导体材料中,并冷却到绝对零度的1/3时,人们认为不可分割的电子就会破裂成多个粒子,每一个粒子都会拥有电子的部分电荷。这些粒子被称为“任意子”。总之,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从新型药物到平行宇宙等等事物都会成为可能,等待人类未来的突破和发现。

5. 三维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三维空间中,根据弦理论,空间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