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吕布为什么叫“三姓家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吕布为什么叫“三姓家奴”

思考有方法,问题我来答。

三姓家奴顾名思义就是三户人家里的奴仆。这样的骂名放在“三国第一武将”的头上,主要原因在于,那时的时代思想是忠义,而吕布的行径完全是背道而驰。

当初,吕布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主簿,也就是丁原聘请的吏员。丁原死后,吕布跟了董卓。董卓死后,吕布想要投奔袁术,但是袁术不喜欢他,他就北上投奔袁绍。在袁绍那里呆了没多久,吕布又跑到了张扬那里。曹操东征徐州时,曹操的手下陈宫联合吕布,攻打曹操大本营,结果曹操回师又打败了吕布。吕布又跑去徐州,投靠了刘备。等到刘备跟袁术起了冲突,吕布趁机夺了徐州。最终吕布被曹操在下邳城击败并缢死。

从上面吕布的经历可以知道,吕布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他信奉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这样的人,虽然不会被人敌视,但也不会被人看重,才能出众的人除外。而吕布的武力确实算得上是才能出众,但是吕布不仅仅被敌视,甚至是鄙视,根本原因在于吕布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这就很可恶了。

丁原可以说对吕布有知遇之恩,吕布却在董卓的一番诱惑之下,直接杀死了丁原,这叫做“弑主”,这样的人一般人是不敢用的,而董卓却不是一般人,他不仅用吕布,还让吕布做贴身侍卫。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董卓确实不是个好东西,欺君罔上,残忍好杀。但是站在吕布的角度,董卓算是有着再造之恩的人,结果呢,吕布与董卓的侍妾私通。董卓本就是个粗糙的西北汉子,对待吕布,亲近的时候如果父子,生气的时候把吕布当飞镖的靶子(用戟投之)。胆战心惊且心有怨气的吕布,又把董卓给捅了,枉了董卓死前大叫:“吾儿奉先何在?”

(吕布剧照——何润东)

自此,吕布的恶名就此形成,但是吕布依旧不知不觉。颠沛流离的吕布被刚坐上徐州刺史的刘备收留,反手就把刘备拉下主人的位置,自己自己坐了上去。

人们说,一个错误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吕布却是丝毫不觉,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也难怪别人骂你“三姓家奴”了。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

评书,及史书记载,指三国演义,(张飞字翼德),骂吕布吕奉先,三姓家奴,

吕布父亲早逝,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

投降了董卓拜为义父,后因貂蝉出现,父子争夺貂蝉反目,他又杀了董卓,

因他不忠不孝,所以张飞骂他三姓家奴,这就是本题大概论述。

为什么有人说韩王信是三姓家奴

其实汉代并没有“三姓家奴”这一说法,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张飞与吕布对阵时骂:“三姓家奴,哪里走,燕人张飞在此。”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品,所以这一说法是在这之后,意指反复多变,不忠不义,认贼做父的小人,并不是特指一定是投靠三姓,当然吕布是,而韩王信还不止三家三姓,而是多次叛变。

据《史记》记载,项梁复立各诸侯国时,韩国公子成被立为韩王,韩王信只是公子成的手下(家奴的家奴),项梁死后随公子成投靠后楚怀王,刘邦攻打阳城时,投降刘邦,成为汉将,这是第一次判变。

汉三年(公元前204),韩王信奉命守荥阳,被项羽击败,投降项羽,第二次判变。

之后逃出楚,又跑回汉,第三次判变。

汉六年(公元前201),奉命守马邑。匈奴冒顿单于围马邑城,投降匈奴,第四次判变。

多次判变使得司马迁把他与卢绾列到一起《韩信卢绾列传》,落笔就很不客气“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结尾评价“韩信、卢绾非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

可见反复善变,不守信义之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所不齿的,后世用三姓家奴来称呼他也是恰当不过的。

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

谢邀请!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因为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投降董卓,拜为义父,之后为了貂蝉,又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一个生父,两个义父,吕布历经三姓,所以称“三姓”,古代讲究从一而终,讲究“忠”、“孝”,像吕布这样的行为很为人不齿,所以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家奴”是比较低贱的称呼,意在讽刺吕布这种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