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拼音之前,人民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完全靠死记硬背吗?《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还是“jiāng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在没有拼音之前,人民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完全靠死记硬背吗

题中所说的拼音,应该是现在流行并使用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就是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采用二十六个拉丁字母来为汉字注音。

事先说明,讲述汉语拼音,尤其是古汉语拼音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能够看完本文的了了无几,所以说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下清代李汝珍所作小说《镜花缘》,其中有一段篇幅所讲古汉语切音之类的,由一老学究口中讲出,虽啜啜不休,读者自会有所乏味的感觉。

近代,指清末以来,由梁启超,卢戆章等提出“切音字运动“,并使用了一套注音字母来为汉字注音(有称为罗马字母的,也有称为拉丁字母的,一直使用到了1958年)。这种注音字母,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是对汉语拼音的字母运动,起到了开创的作用。

如:丂~k,〈读音科〉

《~g, 〈读音哥〉

丩~j, 〈读音基〉 等等。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用《诗经》音作代表。

中古,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代表。

近古,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一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它是归纳元代北曲用韵而成的。

现代,则是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即为现在人们所熟悉并正在使用的。

语音的系统性比较强,汉语语音以音节为基本结构,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每个字音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也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

如:李白的《越女词五首》之一,“长于吴儿女,

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

不著鸦头袜“。

诗中以“月、袜“为韵,在古代诗韵里二字均同属入声月韵,但现代“月“念yue《四声》,“袜“念Wa《四声》,韵母完全不同。这个是由于古今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果读时代更早的《诗经》,语音的差异则更大。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读音,用韵等方面与现代语音读起来既不押韵也不和谐,而且离时代越远,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个是很自然的,所以不提倡用古音诵读古诗文,但是要学点古音知识,掌握一些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关系,只有了解古代汉语的时代特点,才能更好的分析和解决古书尤其是古诗文中存在的一些语音,用韵等问题。

《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还是“jiāng”

在争论“将”的读音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李白的《将进酒》原始版本以及其原本诗名。

《将进酒》有十数个版本,之所以有这么多版本,那是因为在流传过程中被编者、刊刻者根据个人审美和理解改动,或者在传抄过程中抄错。

周勋初先生说:“追寻李白诗原貌,自当寻找接近作者生活年代的最早纪录,宋刻李诗,不管是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抑或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因为已经后人之手,上距唐代已远,所以还不能算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敦煌手写本(三种)以及殷璠《河岳英灵集》乃是接近李诗原貌的首选材料。”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将进酒》,原始版本出自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但不得不提的是,今天传下来的《河岳英灵集》,最早也是宋刻本,如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南宋刻本,距离天宝年间已过去400多年,其内容很可能经过了改动。

那么只有敦煌三种手抄本,最接近李白的原诗了。

上世纪初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了5万余卷成书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手写本和木刻本文献,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发现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但很可惜,彼时还是清末民初,世道混乱,其中3万余卷,都被英法俄日等国掠走。其中最具学术研究价值(除佛经外)的文献,大部分都被英法两国收藏。

而李白诗之敦煌手抄本中的两种分别被英、法两国收藏,版本编号为S2049、P2544。英法的这两个版本,大概因为抄写者文化水平低,所以错漏很多,如下:

(英藏)S2049版本:

(法藏)P2544版本:

可以看到,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就连疏漏处都相似,基本可以判定两种抄本同源。

前面为什么说这两版抄写者文化水平低,因为不仅有很讹误、疏漏,诗中有些地方还语句不通,比如S2049版“奔流到海不岸複迴”,P2544版本的“奔流到海岸不複迴”语句倒是通顺了,但明显多了个“岸”字。

因此,这两个版本不太可靠。最具可信度的是第三个版本P2567,这个版本字体工整清晰。是罗振玉1913年根据敦煌文本的照片影印,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题为《唐人选唐诗》,在这里面,《将进酒》的原本诗名为《惜罇空》。

《惜罇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版“古来圣贤皆寂寞”,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古来圣贤皆死尽”;今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惜樽空》中为“天生吾徒有俊才”。看起来几字之差,但含义也有所不同了。

我为什么说《惜罇空》为《将进酒》的原本诗名呢。我认为古人写诗,要么像李商隐一样不写题目。倘若写诗名,则必与诗歌内容有着联系。如李白的《蜀道难》,写的是古蜀道的艰难险阻。

而《惜罇空》,自然也与诗歌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诗中有: “莫使金罇空对月”、“主人何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句,很显然,酒兴半酣,请喝酒的人因为费用不足而提议罢饮,这让酒兴正酣的李白很惋惜,就好像一个兴致正浓的人突然被浇了盆冷水,也将李白积压心中的愤懑与狂傲给点燃了,因而作此诗。要知道,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写的。

诗一开头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句气象雄浑阔大,及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罇空對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整首诗奔腾激荡、豪逸流注,气势一贯而下,想来正是由于“酒罇空”引发的激愤之情,如一直喝得很顺畅,玉山倾倒,那么这首诗也许就不存在了,或是另一番境地。

因此,如果诗名为《将进酒》,那么诗歌内容应与题目相符。虽然今版《将进酒》中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但按照周勋初先生的理论,敦煌三种手抄本,其内容都比宋刻本的《河岳英灵集》更接近李诗的原貌。但敦煌三种手抄本,都没有“将进酒,杯莫停”这句诗,而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

我们知道,“岑夫子”为岑勋,“丹丘生”为元丹丘,这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

从诗歌的节奏上来讲,敦煌手抄本的诗义更简明流畅。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意思就说,岑勋和元丹丘,让我为你们唱首歌,请君为我一饮而尽。倾的不仅是“酒”,也包括“意气”,所谓“意气相倾”是也。

综上来说,《惜罇空》比《将进酒》更符合李白原本的诗题。

除此之外,李白亦有另外两首诗,题目为《前有樽酒行二首》,《惜罇空》未必不是李白根据以往经验,临时所作的修改。

回到问题本身,那么就算这首诗的题目就为《将进酒》,那么读音该叫“qiāng”还是“jiāng”?我认为正如上面所说,这首诗的气势奔腾激荡、豪逸流注。读“qiāng”的话,意思为“愿、请”,那么无论是“请喝酒”,还是“愿喝酒”,都与诗歌内容不匹配,也与诗歌气势不相符。

我们当然知道,“将进酒”是汉乐府《铙歌》18 曲之一,可这与李白有什么关系,李白虽然很多古风诗都沿袭乐府旧题,但不代表这首也是。我要证据,不要猜测。

事实上就是如周勋初先生讲的那样,哪个版本离李白创作的年代更近,哪个就更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