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的老师都是专业的么怎么样?幼儿必须送托儿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托儿所的老师都是专业的么怎么样

您好!现在公办园都不收3岁以下的孩子。不满3岁的孩子如果要上幼儿园的话就只能去民办的托儿所了。托儿所的老师是不是专业的,这要具体来看。

按照规定,每位老师都是要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如果持有教师资格证,就代表教师是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园长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这样在工作中才能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况且教委也是要定期检查教师资格证的。我们这里规定教师所有的教师资格证都必须贴上墙,让家长看到。

但是有的教师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不代表她的专业能力就很强。比如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等,这些课程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一位教师,专业不专业,只有在上过课后才知道,不好评价。

做为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班上老师的专业能力如何,这是能理解的。家长可以查看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另外再多看看托儿所的环境如何。正规的托儿所孩子的操作材料会较多,会有孩子运动的场地。有的做得非常好的托儿所,会把教师的简介贴出来,让家长很清楚的了解每位教师,主动打消家长的顾虑。如果没有教师介绍的话,就只能听园长的介绍,自己去判断了。

孩子上托儿所时年龄不足3岁,语言发展并不是很好。因此,父母要教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在托儿所时,孩子有事情时就会主动向老师说。比如:想喝水、上厕所等等。

我是雨后山林静,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

幼儿必须送托儿所吗

你好,我是纤惠妈,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二胎宝妈,我的孩子姐姐7岁,弟弟4岁,他们都是两岁上的幼儿园。现在不仅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也很喜欢去幼儿园和学校。我愿意从专业知识和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回答你的问题。请看2分钟视频。

视频加载中...


为什么现在中国几乎没有托儿所了

传统社会,承担婴幼儿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女性,抚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大量女性走出家庭,加入社会公共生产领域,婴幼儿看护需求激增,西方托幼机构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从政策群的角度梳理分析,中国托儿所产生、发展除了“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之外,满足国家特定时期的需要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托儿所经历短暂复兴后走向消亡,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通过“甩包袱”、“企业不能办社会”等相关政策举措,逐渐撤出了对家庭的支持。

托儿所。宋溪 制图

民国之初生

托儿所指的是保育3岁以下婴幼儿的机构。托儿所的主要功能不是教育,而是帮助职业女性看护孩子,减轻妇女的育儿负担。中国最早的托儿所出现于1929年。抗战期间,妇女们被“拉上战场,拉进机构工厂”,国民政府开办了不少托儿所来帮助她们分担孩子的抚育工作。1938年,宋美龄在机关刊物《妇女新运》上主张,为了让妇女们有余暇从事抗战工作,要创办托儿所来儿所,其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在延安设立的“洛杉矶托儿所”。据统计,解放前减轻她们的家庭负担。与此同时,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也开设了托,全国共有托儿所119个,按类型分为劳工托儿所、农村托儿所、职业妇女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等。

新中国成立前,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共领导下的苏区和陕甘宁边区,都设立了托儿所。这一时期托儿所数量少,尚未形成规模,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妇女有余暇从事抗战工作,满足抗战需要。

建国之新生

1950年代,托儿所取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在城镇,机关单位、厂矿企业自办托幼机构如哺乳室、托儿所,基层街道兴办托儿站。在乡村,成立了抱娃娃组、农忙托儿所等。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国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中的托儿所有2738处,在大中城市中建立的街道托儿站有4346处。1954年全国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系统的托儿所已达4003个、哺乳室2670个。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快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国家开始倡导“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得好”。妇女被广泛动员起来,走出家庭,参加各类社会性生产。1952年全国女职工约有150万人,1956年底已达到300万人。即使没有参加社会生产的妇女,也被要求组织起来参加所在社区的各种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当妇女走出个体小家庭广泛参与社会劳动后,托幼机构成为迫切需求。国家为减轻广大妇女同胞的育儿负担,提供政策支持,大量增设托幼机构。按幼儿年龄对托儿所、幼儿园进行严格划分,并明确托儿所归卫生部领导,幼儿园归教育部领导。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中国托儿所的增设与发展。以托儿所为代表的托幼机构,对这一时期的女性平衡家庭和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支撑中国妇女从1950年代起就广泛参与社会劳动的重要原因。

表1 1950~1975年托幼机构相关政策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受“大跃进”影响,各地建起大批托儿组织。例如1956年,湖南省临湘县346个合作社,共建立了371个托儿组。

短暂复兴

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不断推进,需要大量妇女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托儿所作为解放妇女劳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被重新使用。国家再次强调托幼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把托幼机构的设立提到需要全党全社会重视的高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举办托幼机构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尤其是全国托幼会议召开以后,托幼事业有了更快发展,一个惠及广大劳动者的公共托幼系统迅速建立起来。1980年,据22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城乡婴幼儿入托人数为3400多万人,入托率达28.2%。1988年,城市儿童入托率上升至38.9%。这种增长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据统计,1995年全国各级各类托儿所已接近27万所。

表2 1976~1995托幼机构相关政策

这一时期的托儿所经常设立在生产场所附近,母亲可以带幼儿上班,下班后接孩子;其次,托儿所的各项制度安排也均以适应家长的工作需要为原则,例如取消寒暑假、改半日制为整日制,还有早送晚接、临时寄托等育儿服务;再次,托儿所不收费或只象征性的收取少量费用。生产和再生产场所不绝对分离、适应家长工作需要的时间安排、家庭负担费用少等有利条件,缓和了工作母亲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的冲突,保障了女性的劳动权。

九十年代末逐渐消亡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强调托幼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要求全党全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强调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2010年)显示,城镇家庭中孩子3岁以前白天主要由母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入托儿所的比例仅为0.9%,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

以上海为例,1981年,上海市区各类在托儿童总数有20多万,仅民办托儿所就有562所,分布在116个街道,吸纳了超过10.5万名婴幼儿。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出台。根据《通知》规定,市教委将主管本市八十年代以来公建配套的托儿所、幼儿园,并拓展对3岁前婴幼儿的送教上门服务。所谓“送教上门”,实质上是削减服务幼儿的人员、撤消托幼机构,将幼儿留在家中照顾。此后,这种将3岁以下婴幼儿抚育责任完全推给家庭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托幼儿数量、班级数量、服务教职工人数、在托幼儿数等四项指标均大幅降低。

表3 2000—2014年上海市托儿所的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2000-2014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