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是什么意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征孟获,结果士兵中瘴气,瘴气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征孟获,结果士兵中瘴气,瘴气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征南时遇到的瘴气。

烟瘴甚起,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隐者告曰:“此间蛮洞多毒蛇恶蝎,柳花飘入溪泉之间,水不可饮;但掘地为泉,汲水饮之方可。”

南方多瘴,瘴气是山林恶浊之气,发于春末,终于秋末。独有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气却不如此,可以说四时都有,危害更大。

多瘴的地方,基本以纯石叠成,一无树木,雨淋日炙,湿热重蒸,加以各路毒物的痰涎粪便,洒布其间。河流溪水不是五颜六色,就是腥秽逼人的。所以上文中万安隐孟节提醒诸葛亮不要喝溪中的水。

那瘴气究竟是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因为无人处理动物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医中的瘴也类似于此,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淤积不散,人吸入则得病或致死。

另一种说法是,瘴气包括在水网密集地带孳生的大批蚊虫,寄生虫(比如血吸虫),以及它们传播的疟疾、痢疾等传染性疾病。

中国人称疟疾为瘴气,在意大利语当中,疟疾叫“阴风”,可谓如出一辙。中国西双版纳有几句民谣:“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到车佛南,首先买好棺材板;要到菩萨坝,先把老婆嫁”非常生动地描述了疟疾对人类的危害。

由于古人并不具备现代的医学知识,对于上述不同情况,并不能有效区分,即以南方蛮獠之地多瘴气为通称。

所以,瘴气的危害和恐怖一方面来自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它的不熟悉。随着人类对南方的开发,瘴气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人们对付瘴气的经验也越积累越多,瘴气已经谈不上是对人类的威胁了。

为什么古代南方有瘴气,而现在没有了

主要两方面原因。

一是医学进步了。

先秦时代,南北交流比较少。大部分北方人对南方的情况并不了解。有些北方人第一次去南方,极易水土不服。然后医生找不出病因,就会把问题归咎于南方的瘴气。

其实,瘴气在南方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在南方头顶层层枝叶,连阳光都照射不进来的原始森林里,死掉的动物、枯萎的植物,其遗骸挥发出的气体是排不出森林的。日积月累之下,整个森林其实就是一座沼气库。

人进去,不小心吸一口气。轻则会出现头疼脑热,呕吐身冷,口渴心烦等现象。重则会因为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而丧命。

沼泽地也是如此。堪称地下“沼气库”。

但是,即便是在先秦时代,南方也不是哪里都有原始森林,哪里都是沼泽地,哪里都存在瘴气。

而且,南方土著也是人。瘴气可不管你是本地仔,还是外地人。它是毒气,通杀。

因此,有些北方人到南方,身体不适,他们纯粹就是水土不服。并不是因为瘴气。

比如,西汉的贾谊被汉文帝派到长沙担任长沙王的国相。贾谊到长沙后,经常哀叹: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

在长沙待了三年,贾谊被搞得精神分裂,天天嚷嚷着长沙环境恶劣,要死了,要死了。

其实,那时候的长沙哪有那么夸张。汉景帝第六子刘发就被册封在长沙(光武帝刘秀的老祖宗)。长沙王位往后传了八任,没听说哪代长沙王是被瘴气毒死的。

所以,古籍上常说某人感染南方瘴气,其实很多都不是染上瘴气,单纯就是水土不服。

这就好比,北方的同学到南方读书,经常会长痘痘,上火,起湿疹。在今天看来,这并不是瘴气,但在古代,却会被认为是瘴气。

咱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把瘴气和因水土不服导致的温病区分开,已经是明朝了。

咱们国家搞清楚什么叫一氧化碳,知道吸入一氧化碳会死,已经清朝末年了。

第二,南方逐步开发,消灭了瘴气。

根据现代科学的解释,瘴气的产生,很多都是因为“死水”导致的。

什么叫“死水”呢?

就是不流动的水。比如沼泽地就是。

众所周知。“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容易出现微生物集聚情况。例如在一条流动河水的正中间,就不可能有蚊子。

而“死水”则不同。

“死水”因为水分不流动,水分中的氧气相应的流动的慢,有机质分解的也慢。

所以“死水”堪称就是细菌池,微生物天堂。

像这样的一摊毒水,人是不能喝的。人如果不小心喝了,轻则上吐下泻,跑肚拉稀。重则可能会丧命。

那么,这些和开发南方有什么关系呢?

古代的二、三产业很落后,所谓的开发,一般指得就是农业开发。而想要发展农业,首先就得要有灌溉设施。而灌溉的结果就是为耕地提供活动的水。

人类最早的农业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全凭老天爷下雨,没有灌溉的概念。

但慢慢地,随着经验积累,技术进步,古代农民也掌握了修堤坝,建渠道,用引来的活水来灌溉土地,让庄稼生长不再受气候波动影响的耕作技术。

当原先的一块沼泽地被农民变成耕地,而耕地又因为灌溉技术,不再沦为死水后。

南方很多原先是被视为人迹罕至,存在有瘴气的地方,瘴气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

其实我们翻阅史料,就能发现这个现象。

两汉三国时期,湖北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那还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尤其是现在的武汉市,当时才27万口。

但到了明朝,当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大沼泽地被老百姓填平后,原本只是蛮荒之地的两个地方,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大粮仓。瘴气什么的,自然不存在了。

当然,古代生产力有限。古人在平地上改造环境,每填平一块洼地,排干一片沼泽,开垦为良田,都要以很多人付出生命为代价。

让古人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开垦大面积的沼泽地和原始森林,他们做不到。所以瘴气在南方基本消失,其实也就是近百年的事。

特别是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人民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向大自然“要地”,南方的瘴气“死角”才基本被消灭。

1970年代时,除了西南地区(与缅甸交接的地方),瘴气基本在中国看不到了。

不过,我国近年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很多地方的植被明显比十几年茂密得多了。再加上现在的农村人普遍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所以,在现在一些环境保护得还不错的地方,瘴气又有复生的现象。

曾有人预言过。如果我们国家的南方人全部迁出,一个不留。可能也就30年时间,大自然就能吞噬大部分的人类活动痕迹,大体恢复到两千年前的模样。

不要小看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其实很渺小。

原始森林里的瘴气,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产生的

原始森林里的瘴气如何产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广西一直有“瘴乡”之称?

首先,不是所有树木高大的森林就能叫原始森林,而原始森林中才会产生的瘴气,与广西“瘴乡”中的瘴气又不是一回事。90后的朋友一定不会仙剑奇侠传感到陌生,不知道你对剧中充满瘴气的仙灵岛是否还有印象,那现实生活中的瘴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而我国境内的哪些地方又相对更容易产生此类有毒气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即便是瘴气这个词也有多重含义,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如果我们翻阅中医典籍会发现,医术里的“瘴”特指我国南方山林地区中的有毒气体,因为它们会让行走于其中的人致病;但当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询瘴气的时候,它的定义则是一种特殊的湿热空气,且形成于地球上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

原始森林是地球上的顶级群落,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特征,没有遭到外界的明显干扰,活跃其中的主要是各种野生动物。而所有生物都有生命周期,自然衰老和生存竞争势必会导致森林中不停地有动物和植物死去,而死后不曾掩埋的它们变化因为腐败的自然过程而腐烂,再加上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所处的区域温度也相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