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谈到意境大于格律,请问,什么是意境?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很多人都谈到意境大于格律,请问,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传统诗词创作中呈现出的情景相融、虚实相合、想象无穷、拟意无尽、生命律动、韵味层生的诗意境地或是无限空间,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空间,是需要深入体会和玩味才能感受到的艺术享受。意,指诗人的思想意志;境,是指自然景观。意和境浑然一体即为意境,“意境”一词现如今已发展到境界之说。

在意境一词出现以前,人们一直探索和发展,寻求诗文表达和表现的要旨。文质,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指人而非文章,魏晋之期,“文质”概念被广泛转化到文论中。文气,来自先秦时期“气“的概念,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致之”由此“文气”便成了文论日贯用术语,还延伸出了灵气、骨气、逸气、神气等。也有人把气和质结合起来,成为“气质”。风骨,最早出现在汉代,魏晋最盛行,但也是指人,南朝时代引入文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即是专述,意即情志感人,文辞精炼,有气有劲,气韵生动。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他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这里的“意境”大概是强调的“意“,而非我们现在理解的“意境“。

中唐之后,权德舆堤出“意与境合”,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开始强调“意”与“境“契合,也就是主张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作用于艺术发挥,后来文者加以深研提练和推广实践,使“意境”一词的涵义不断丰富,也推动了传统诗词的不断发展。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同时,也是王国维对“意境“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更能准确表达,更有指导意义的文学修辞。他在《人间词话》中在“意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一词,将“意”和“境”一元化,形成“情景合一”“意境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是抒情,将意境升华为物景、情景、意境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美学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明确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后来,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诗词而言了,由于其凝炼性和对大众醍醐灌顶般的感悟性,也被广泛而普遍地引用到所有艺术创造和学问研究的历程,甚至是人生奋斗的过程。

条友“岁月如歌123512508”诗论箴言:意境——是思想意识对“境”的感受。

条友“摇滚晓明”诗论箴言:韵律为体,意境作魂。在不影响意境的前提下要考虑格律,不能专注格律而不成句,也不能完全抛弃格律天马行空,其实相得益彰。

条友“在细雨中呼喊9”诗论箴言:意境,就是妙不可言。“妙”者,指的是其有诗味,有美感。“不可言”者,指的是其境界深而博,无法准确抓住某一点某一面,或者说其美感已经超出了语言文字能描述的质感,但又能感受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羚羊挂角”、“兴象玲珑”之说,就是对意境最生动的阐述。

如何理解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艺术特征,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只有在生活中及各方面细心观察到……从中体会,取之精华,创新,拓展思路,从中发挥最独特的思维,才能完善艺术辉煌。

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意境、意象、境界”这几个词语比较抽象,我能弄懂并且有机会进行解释,感到十分荣幸。

“意境”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令人想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情愉悦。

例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渲染了一种孤寂、凄美、落寞、惆怅的意境。诗中的月色是那么美丽,桂花是那么的香醇,乌鸦的叫声是那么凄厉,而在他乡独自赏月的诗人是那么失落和惆怅,只因诗人太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中的美景真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画面,读到这首诗时就像看到了一幅画一样。这是诗句启发读者想象的结果。

“意象”指客观物像通过诗文作者的主观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比如:当代诗人舒婷的现代诗《神女峰》中的“神女峰”就是一个“意象。”诗中这样描写“神女峰”:“为了远天的杳鹤 ,错过了无数次春情感江月明”。这里的“神女峰”不仅仅指三峡那里的一座山峰,而是这座山峰和曾在山峰上“眺望远方,盼夫归来”的古代女子的结合体。这座山峰赋予了作者,对那个女子无限怜悯的主观情感。所以才形成了“神女峰”这个意象。

境界”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

例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就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追求杰出的思想觉悟,以及希望在事业上轰轰烈烈的精神追求。

不过,文艺作品的“意境、意象、境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比如: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意境”这个话题。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谢谢您阅读完毕以后,再关注“喔小咪”。

如何拍花拍出意境

如何把花拍得有意境?那一定要突破常规的思维,以独特的手法来表现花卉的意境,试举几例,供参考。

拍摄技巧

1、拍摄特写

使用长焦或微距镜头拍摄花的特写,可以选取精美的花骨朵、花蕊等,体现青春勃发的迷人魅力。采用逆光或侧光拍摄,使用70-200mm中长焦镜头,以光圈优先模式,光圈大小为f5.6-f8.0之间,这样能较好地表现花朵的层次和质感。

(摄影/夏雪)

2、超低角度仰拍

以16-35MM广角镜头仰拍,以蓝天为背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加之广角镜头的夸张效果,展示生机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拍摄时以花朵测光,一般应增加曝光补偿1.0-1.5EV,让暗部细节更突出。

(摄影/夏雪)

3、雨中拍摄

淅淅沥沥的雨中,花显得娇美可人,意境突出。拍摄时如果将快门速度设置为1/25秒左右,可以将雨丝拉成一条线;将快门速度设置为1/500秒左右时,可以凝固成一颗颗的雨滴,对画面都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如果雨后初晴,空气清新,花、叶都挂满水珠,采用f11左右小光圈拍摄,有时能拍到水珠耀眼的光芒。

(摄影/夏雪)

4、多重曝光

运用相机多重曝光功能,将两个主体画面叠加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