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泣玉说明什么道理(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卞和泣玉》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⒂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⒀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注释

  1、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

  2、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3、相: 鉴别,鉴定

  4、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5、诳:读kuáng。欺骗。

  6、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7、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

  8、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10、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11、泣:这里指眼泪。

  12、奚:为什么。

  13、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14、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15、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16、奉:读pěng,同“捧”。

  《卞和泣玉》赏析

  《卞和泣玉》出自《韩非子》,文章通过围绕和氏璧展开,说明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事物的实质。同时也警示人们,芸芸众生,真正能识玉者寥寥无几。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

  《卞和泣玉》创作背景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卞和泣玉》作者介绍

  韩非子,即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卞和泣玉 初中文言文翻译急!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的思想感情

《卞和泣玉》正说明了人与玉的精神,实实在在,坚持真理的高尚品质,通过恒久,金子一定会发光,千里马也终能遇上伯乐。

《马说》,《卞和泣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  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个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卞和泣玉》表达的思想

《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卞和泣玉 马说的结局有什么不同,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