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西游记中,唐僧求取的真经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西游记中,唐僧求取的真经有什么用

西游记先有孙悟空,而后有唐僧取经,按照重在先,次在后的原则说,孙悟空就是一部真经。与其说是唐僧取经,不如说是孙悟空是在售经。孙悟空从太上老君(老子道文化)那里炼就了火眼金睛,能很快辨别是人是妖怪(是仙、神是魔),可知老子道德经就是知真知假的源头。“老妖婆,真是坏,骗了唐僧骗八戒。”可知唐僧八戒糊涂。这样的糊涂怎称得起高僧大德,那么认为唐僧是高僧的历史观点就是糊涂。但在作者那里,“唐”并非是历史上的唐朝,而是荒唐糊涂分不清辩不明真假的意思。从荒唐糊涂走向理知,从不辨真假、不辨道魔走向辨别真假而紧抱真用真而抛弃假就是取到了真经和认识了真经。“九九归一”,“一”就是真经,“九”就是假经。

真经“一”有什么作用?弄清了“一”的真正含义,便可很快弄清楚有什么作用。“一”是特殊的自然数,“一”前为零或“无”,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说“一”是前所未有,也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物、新鲜制造、新鲜技术都可以用“一”表达。她的作用就在于能引领新的发展新的提高,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前途、新的未来。“道生一”,指出了“一”这个新的技术、新的制造产生来源,其来源就是“道(自然之道)”。“道”是成就演化形成独特自然事物的内在决定因素,深深地藏伏在自然事物的内部,怎么能够跑出来为人服务而“生一”呢?人们只有经过对未知自然事物的长期探索才能发现发掘把握住自然事物内在所潜藏的道。探索发现自然之道的过程就是“为道”。人们探索发现自然之道是逆自然之道成独特自然事物的方向而动的。道的发展方向是成物,人们为道探索道必须从反方向深入剖析剖析研究,这就是“为道日损”的原因。掌握了自然之道成物原理(天性),再经过人们的反复创新创造实践,就可以创新出“一”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制造。因此,“一”这个人所创新创造的奇迹,既有客观自然事物存在(天)的因素,也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既有天又有人而成的新东西就是“天人合一”。探道为道、创新创造“一”的作为就是“无为”,之所以称之为“无为”,就是因为“一”前,也即“一”的基础或母体是零或无。

正因为“一”的重大作用,仓颉造字才尊“一”和“一人”,即“一”和“人”组成“大”字。“大”就应当受尊。同样,“天”“王”“正”等字也表达了与“一”深刻相连的内在关系。

“九”这个假经对真经是阻碍、对抗的,对真经“一”发挥作用危害极大,这就是古人造字“立人”与“九”相对组为“仇”字的道理。“立人”,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和人类生产制造技术的繁荣昌盛,是靠实干实文化发展才能达到的,人手探索创新创造、生产制造建造劳动的文化才是人类发展真正发挥作用的文化。“九”是张大嘴巴朝天鸣叫的大鸟,指的是张大嘴巴鸣叫传播虚声无用文字或语言文化的鸟人,正是其传播传承的虚而无用的文化阻碍阻挡了人手实文化的发展提高。吹捧虚而无用文化为真文化真经,吹捧敬仰传播传承虚文化的“九人”就是对真的最大阻碍,就等同于助纣为虐,助虎吃人。两千多年吹捧孔子为圣,孟子为亚圣的儒文化和空虚故事的儒史笔文化就是假经九文化。

“九”虽然表达的是鸟,毕竟是鸟人,是人就需要吃饭,就有国家和民族,饭是钢,国家稳固安定是钢,没有先进的生产制造,没有发达先进的兵器和军事力量,就不能保住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保不住自己的国家稳固安定。因此,虚文化再嚣张再魔高,最终也必须依赖实和客观存在文化,这就是“九”走的再远也有返期,最终还是要走到回归“一”的路上。

“孙悟空”,作者的目的就在于要后代人(孙)仔细省悟“空”字。“空”由“穴工”组成,“工”是制造工具器械器皿的意思,“穴”并不是指的天空这样的大空间,而是指有一定范围的小空间。古人造“空”字为什么与“工”、与制造相联系,与制造有关系?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就回答这个问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轮毂就是造的巧妙的“穴工”,就是能贯穿贯通车轴的“当其无”,就是实虚结合的巧妙地制造。因此,“空”字可以表达实虚结合的人工制造,由此可知,“悟空”就是思悟人手利用自然物质及特性进行制造、建造,以实现人类“利、用”的目的。“故”字,大多数人读者按“所以”理解,我认为应是“古文”两字约合意,应该是指古人用文字传承思想理念的含义,后两句就是言古人所传承的重要思想理念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即现有的可资利用的自然物及现有的人类技术可以为人类获利、发展经济;“无”含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的未知的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经人们探索掌握后就可为人所用;二是指宇宙空间和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空虚,经过人们的创新制造(工)就可以为人类所用,就可以帮助人类为用——开拓新的人造物或开拓新用。

什么是有之以为利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拥有的东西要知其利害,没有的东西要知道如何取得,取得的过程即为用,而不是东西本身,世间万物皆有所属,人于世间不过过客,何来真正的有之,长城属于秦始皇否?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什么意思

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利与用。最难理解的还是这个用字吧。有之,既存的,使之有,创造(条件),是为了便利,是创造了一条路径;无之,创造空间,留出余地,是为了发挥作用,使之得以实现。

合起来说,既存的条件,或者先在的“有”(机会、优势、基础……),是为了得到便利,使得目标的实现有所依赖,获得一定基础(但却未必是决定性的力量);真正使目标得以实现,效用得以发挥,能力得以展现的,是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环境,而这环境,往往是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具备一定发展的余地,或者是更为深广的“无”。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依赖既存的种种便利,以为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却忽略了这些便利不过是一系列可以利用的条件罢了;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恰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或者一个“一无所有”的环境。即是说,“有”让事情变得便利、有利,视情况更利于自己,故可以借助之,而“无”作为一种承载体,一种进深与空间,为自己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创造出可“用”之境。

现实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拿考研来说,有很多师兄,很多资料,很多便捷,确实是帮助取得胜利的要素,是比别人所具备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可视作可以依赖的全部。真正决定成功与否的是人的决心。对于外校的人,抛弃了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其他的机会,全力以赴的投入考研的大军之中,将自己置于“无”的境地,凡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发挥和释放的环境。决心越大,目标越坚定,行动越坚决,“无”得越彻底,效用得以发挥的天地其实越广阔。有了资料,会不注重看基本的书目;有了认识的人,会忽视其他的信息来源;有了自己的圈子,会失去交很多朋友的机会。所以必须把握“有”只是应该“因之”的“利”;而“无”,才是真正激发潜能的容器。

“有”和“无”,内容与容器,实与虚。想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放弃了“有”,凡而激发了“无”的空间,使得效用得以加倍。

当然,有和无应该有明智的取舍。关键是把握“利”与“用”。需要“用”的时候则应注重“无”的创造,需要“利”的时候便注重“有”的借助。毕竟能够适时的创造条件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再深一步思考,其实老子的理念里面更多的还是在更宽广的层次面对问题。“有”作为实体的固定的存在,在变化的环境和情况中往往是难以依赖始终的。“无”,既是放弃对“有”依赖的一种舍弃,更是面向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态度。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发挥自己,在牺牲固有优势的同时,却获得更为宽广的出路。甚至可以说,退一步,创造出“无”的状态,以暂时的劣势和失败换来新的转机。

“无”,是更为广阔层面的借助和发挥,以自由的力量超越了“有”。老子发现了具体的实在的“有”的不确定和虚无,发现了“有”的短暂与变化,于是也就发现了“无”的空间与力量,从而将对立二者间的转化推向了极致。最为对立的“无”和“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