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死前读到了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吗并且有什么想法嘛?司马迁给任安写的书信《报任安书》,任安收到阅读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任安死前读到了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吗并且有什么想法嘛

读到了!

既然司马迁能收到任安的信,也意味着任安也会收到回信。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至于想法,第一个想法恐怕是司马迁不会对其伸以援手,因为他当时的“摇摆不定”可以确定为“动机复杂”,因为,如果任安认为太子的造反是对的,受了节之后就应当大开城门,配合太子行事。如果任安认为太子造反是错的,就应拒不受节,或者查验事件。可是任安既受了节,也不开城门,这种做法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记上一笔。

第二个想法,司马迁这个老朋友根本不怕死,而是不能死。至少是现在不想死,因为他有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把《太公史书》写完,这是他做为史官一生的价值所在,这本书与他的个人安危无关,也与朝堂政治无关,更与荣华富贵无关,这本书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在《史记》之前,所有的史书只是诸侯史,只是朝代史,只是断代史,从来没有一个人把之前的所有历史系统而详尽地进行整理和归类。如果这本书写不完,那么中国文化和历史一定会出现一个断层。

这是华夏之神赋与司马迁的使命,鉴于他的经历和职务,司马迁是当时唯一有资格,有能力,有条件完成文史传承的人,而且是唯一一人。其它人要么只是史官,要么没有游历天下亲身考证的经历,要么也根本看不到那些散佚的书藉。

没有第二个人能做这件事!

司马迁不能死!绝对不能死!确切地说,写不过这本书,绝对不可以死!

为保住朋友的性命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司马迁并不在意,因为按他所说,自己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因为死而耽误《史记》的编写,那么他会死不瞑目。而且死得毫无价值。

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耻辱地活着,从司马迁开始!

《报任少卿书》是小可最喜欢的古文,而且没有之一。尽管不敢说看懂,但字里行间的悲愤,痛苦,无奈,孤独都让小可情难自禁,叹息不止。仿佛一块烧红的铁根,击打在你的身上。

经常看到头条里有什么伟人评选之类的文章或问题,但再怎么评,肯定都是中国人,可是如果没有的司马迁,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呢?

太史公,中国文化第一伟人!

司马迁给任安写的书信《报任安书》,任安收到阅读了吗

应该是没收到。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报任安书》就是在他任中书令时,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信中他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之所以说任安未得见这封大作,是因信中说道:“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可见任安并不是下狱后就写了信给司马迁,司马迁见信后也没有立即回复,而是在任安即将被处死前才写了这封信。大家都知道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如果他想让任安迫切读到这封信,他不会犯拖延症。

那司马迁为何又写了这封信呢,有意义吗?惺惺作态还是马后炮?都不是。信里其实交代得很清楚:任安你获罪已经一个多月了,马上就要十二月了,我又偏偏要陪着皇上去雍地,恐怕在你死前来不及见了,这样我就没有机会再把我的愤懑告诉给你,你死了以后也就会对我一直地怨恨下去。我简单说说吧,这么长时间不回信,希望你不要责怪我。

司马迁认为,这么长时间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有用。现在任安马上要被处死了,而自已苟活到现在的原因还从来没有向外人道过,是要借这个机会说出来。至于任安能不能读到,不在他考虑范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