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两端是贬义词吗(中国的文化符号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中国的文化符号到底是什么

五千年文明,

世代出英雄,

德智理论久,

民族团结兴。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宋襄公仍然用仁义作战,惨败而死那么,乱世应该讲仁义吗

宋襄公应是后世的反面教材吧,杀小国诸侯鄶子是其狂的一面。,借楚国之力,想主盟天下,狐假虎威是其妄的一面。不撑握战机,空谈仁義,自使大敗,是其愚极的一面。后世总结,兵者,诡亦,在也没出现此愚腐假仁状况。

为何说石达开在大渡河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大渡河的安顺场,本来就是死地,能过了那里的,都不是一般人。

近代史上,有三支部队在大渡河畔进入绝地,分别是石达开的太平军、红一方面军和国军14兵团。为什么太平军和国军都失败了,而红军却胜利了。即使单单从军事上分析,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太平军兵败大渡河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1,主观上,石达开只追求逃命,不建立根据地。

石达开在天京事变的大内讧大屠杀背景下离开独自出征,其实主要就是一种思想在主导——逃跑主义。石达开一开始打算到江西福建,后来又想去湖广,后来觉得占据四川也不错,这种流寇主义始终无法建立根据地,必然失败。

2,客观上,四川军民团结,石达开没有空子可钻。

石达开进入四川时 ,清政府的统治基本上是统一局面 ,对四川的政令可达基层 ,对土司王应 元、王松林、岭承恩等均有直接的节制力量。 石 达开入川举事的前一年 ,骆秉章调任四川巡抚 ,他吸取了在湖南用左宗棠等贤才抵御太平军的经验 , 对石达开欲入川西的动向防备有方 ,是以石达开前 有大渡河对岸唐友耕 ,后面马鞍山上山道又被彝族 土司岭承恩横木拦阻 ,松林河北岸番族土司王应元 则拆了索桥坚守 ,而南边南桠河又有王松林及杨应 刚死拦。 清军是在一个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之下造 成了石达开的覆亡末路。

3,战略上,没有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咸丰帝调曾国藩到四川剿灭石达开时,曾国藩说石达开不足为虑。理由是石达开已成了没有根据地 ,没有后方 ,到处流窜的孤军: “既钝于浙 ,钝于闽 ,入湘后又钝于永、祁 ,钝于 宝庆 ,裹胁之人 ,愿从者渐少 ,无老巢以为粮台 ,粮米须掳 ,子药须搬 ,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曾国藩对石达开命运的预测十分准确。

4,战术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很不利。

《孙子》兵法道: “圯地无舍”、“圯地则行”。 “圯地”乃是指山林险阻 ,沮泽难行之地 ,这种地方不可宿营 ,必须迅速离开。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紫打地居然因为庆贺生了孩子庆祝三天,兵书都白读了。石达开拖家带眷 ,行李重又多 ,抵紫打地后既未能争先控制松竹河吊桥 ,也未能守住马鞍山可后退的道路 ,更未能过南桠河 ,经石棉向大树堡 (今属汉源)迂回 ,缺乏灵活机动 , 以致坐以待毙!

红一方面军到达大渡河后,却能迅速脱险,原因也很多。

1,主观上,红军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理想。

红军从建军开始,就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武装自己,并且还能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发展自己。在长期的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中,红军已经形成了为一个以崇高理 想、高层次精神武装的革命团体 ,并能积极进取、上下一心、不畏艰难、屡经重创而努力不懈。这种精神面貌,在长征中,再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不断扩展,形成了红军精神。

2,客观上,中央军和滇军川军矛盾重重,配合不甚紧密。

大渡河,地处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之中,同时也是川军滇军大小军阀犬牙交错的地方,中央军进入四川,名为剿共,实际上还想乘机收编川军。在四川之前,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都和红军迎来送往,出工不出力,明哲保身。只有贵州王家烈踏踏实实给中央军干活,结果当了炮灰又丢了地盘。四川各军阀自然不愿意学王家烈。

3,战略上,红军早早制定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战略。

遵义会议后决定北上与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师 ,以发展新的根据地。并且早早打出团结抗日的旗号,有利于争取大多数的爱国军阀,促使人们认识到抗日的重要性。这让红军北上具有了正义性合法性。

4,战术上,红军攻敌所虚,对最弱的刘文辉下手,顺利度过大渡河。

当时刘文辉负责大树堡、石棉、安顺场对岸 , 直到泸定一线沿江防御。 这一带地瘠民贫 ,物产不丰 ,补给困难 ,加之刘军与少数民族矛盾重重。红军敏锐抓住这个问题,刘军则是望风而逃,大渡河就这样度过了。再加上红军善于游击战、运动战,有了良好的军需补给系统和情报系统,很容易反败为胜,反客为主。

宋希濂大渡河被俘,实在是蒋家王朝穷途末路。

宋希濂是国民党军队的第14兵团组建之前,是国民党西北行辕的代理主任。可是当1948年被任命为第14兵团司令时,却是光杆司令。后来三个军划归宋希濂指挥,分别是原驻应城之顾心恒第28军,下辖3个师;原驻襄阳之杨干才第20军,下辖两个师;原驻荆门之方靖第79军,下辖3个师。后来,这三个军在半年内就被打得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第15军、第122军后来又划入了宋希濂兵团,可是这两个军不仅是新组建的,而且还在武汉吃过大亏,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宋希濂兵败实际上是大势所趋。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开始对四川重庆进行猛攻,宋希濂在白马山吃了一闷棍,损失三万多兵力。从此连胆气也丢了,一路往川南逃窜,打算从横断山脉到滇缅边境去,消失在了茫茫大山之中。国共双方都找不到他。

为了逃跑方便,宋希濂丢弃了汽车等一切重装备,换上草鞋,其逃遁路线是:綦江—李市—白沙—朱家沱—万定场—石洞镇—怀德镇—赵化镇—宜宾……结果在宜宾的72军郭汝瑰起义,宋希濂一下子暴露了。

于是18军军长张国华派出52师,追上宋希濂,最终在大渡河抓住了宋希濂。宋希濂原本打算自杀,却被部下抢了枪,成了俘虏。

从宋希濂兵败带着近万残兵脱离国军,隐藏在山里时,就注定了最后一定会当俘虏。只是没想到会这样快。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