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1岁的邓亚萍被打哭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21岁的邓亚萍被打哭了

1994年,广岛亚运会。21岁的邓亚萍被打哭了,输给一个不停喊“呦西”的日本选手。这位日本选手,叫小山智丽,她毫不留情地击败中国队,而她的原名,叫何智丽,本是一个中国人。

何智丽与邓亚萍对战时,几乎每个回合,她都会喊一声“呦西”,让观看比赛的国人愤怒不已。而且,打败邓亚萍后,她虽然日语不好,但全程用日语接受采访,那句“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还高兴”,让国人无比心寒,气愤地骂她“叛徒”。

所以,是什么原因让她加入日本队,甘愿为其效力?她和中国队究竟有什么恩怨情仇?

这件事情,得从1987年的“让球”说起。

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何智丽表现十分出色,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杀入半决赛。

距离冠军,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因为何智丽在过去的比赛中,输给了梁英子,导致教练怕她打不过梁英子。

为了保住金牌,增加获胜的概率,教练就要求何智丽在半决赛中,故意输给管建华,让体能更好的管建华去对抗梁英子,这样中国队就能包揽冠亚军。

于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摆在何智丽面前。夺冠,是每个运动员最大的梦想,多年的训练,为的就是站在最高的领奖台。现在,她是否要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

何智丽性格刚烈,对于这样的安排,她心里非常不服气。但是她没有表现出来,既不拒绝也不接受。而领导也不知道,以为她已经同意了。

比赛开始后,何智丽打得极其卖力,毫不客气地打败了管建华。这让管建华一脸懵,被淘汰后,管建华当场痛哭。

一开始,教练还以为何智丽只是想营造真打的氛围,可当她一次次击败管建华后,他惊呆了。管建华被淘汰后,跟教练哭诉:“她不是说好的让球吗,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已成定局,何智丽已经没有退路可走,如果她在决赛输了,那么所有人都不会原谅她。那场决赛,何智丽像是疯了一般,以3比0的战绩,战胜了韩国选手梁英子,拿到了冠军!

得到冠军的何智丽,本应得到大家的欢呼和夸赞,但是,这场比赛之后,何智丽却遭到了队友的排挤,领导的孤立。由于她不服从组织要求,回国后受到了批评,甚至失去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1988年,乒乓球第一次正式成为奥运项目,但24岁世界排名第一的何智丽,却没有入选女乒名单。直到第二年,何智丽才意识到,她在中国队已经没有希望,一怒之下选择了退役。

随后,她加入日本国籍,嫁给了日本人小山英之,改名小山智丽。

接着,她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在1992年加入日本国家队,并在1994年亚运会上,小山智丽依次打败了陈静、乔红、邓亚萍等一众世界冠军,为日本赢得一个单打冠军!

夺冠后,兴奋的何智丽接受了采访,她用一口不流利的日语说:

“这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时还高兴。这是我八年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夺取冠军...我明年还将作为日本队的一员,争取为日本夺取新的奖牌,回报日本观众和新闻界对我的期待和鼓励。”

她的原话本就已经触痛了国人的神经,更糟糕的是,经过记者的添油加醋,何智丽的一些话被更改了:

“我为拥有日本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打败中国人!”

小山智丽最大的争议,是和邓亚萍的决战中喊“哟西“,看起来像是故意对中国队挑衅,这让她成为了民族的叛徒。

被骂多年后,小山智丽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表示,她平时打球习惯了喊“哟西”,甚至在国内时就这么喊,并不是故意针对谁。其实日本话“吆西”就是“好”的意思,是给自己打气的,但被国内媒体报道后变了味。

由于 历史 原因,许多日语中的一些口语,对国人来说是非常敏感的,而小山智丽缺乏基本的 历史 常识,养成了一个对我们来说非常糟糕的习惯。

所以,她被骂并不是无辜的。

不过,骂归骂,小山智丽对于中国乒乓球史,甚至中国 体育 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

因为她让我们思考,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时该如何协调;在祖国与入籍国之间,感情该如何归属;还有,那个在国球中不成文的规则:让球。

小山智丽事件,是对中国价值观的一种挑战。

2008年,《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项调查:你心中影响时代的30位中国人都有谁?在这份名单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的乒乓球选手——何智丽。

运动员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而渴望胜利、夺取冠军,更是他们的本能。

所以,别让他们认输了。# 历史 #老照片#

第39届世乒赛女单前三名是谁

  第39届世乒赛于1987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本次世乒赛女子单打的前三名是:
  冠军何智丽(中国);
  亚军:梁英子(韩国);
  季军:戴丽丽(中国)、管建华(中国)。

乒乓球比赛的“潜规则”

竞技体育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没规矩不成方圆。规律中,有明文规定的是“真规则”,没明文规定的则为“默认规则”。
乒乓球比赛中的明文规则很多,选手们需依照明文规则进行比赛,否则比赛最基本的公平与秩序就不会存在。但其实,乒乓界还是有独属于自己的默认规则,就是如果双方实力相差过大,一定不能打对手11-0,俗称“光了对手”,优势选手要在10-0的节点上故意让球,这是运动员之间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国人的素质之高。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这条默认规则就是中国队自己制定,自己用,注意:不是不让别人用,而是他们真的用不上啊!
因为中国的乒乓水平确实是世界一流,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实话说吧,甩他们几条街。
国际乒联也因此想出了各种办法针对中国队。
第一次针对

在1985年之前,国际乒联对球拍胶皮的颜色并没有具体要求,球员们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1983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蔡振华使用两面胶皮不同性能,相同颜色的球拍,用不同的球速和旋转力度,让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吃尽苦头。
于是在1985年,国际乒联便针对中国队规定,球拍两面胶皮必须一红一黑,胶皮厚度不能超过4毫米,理由便是可以让对手看清并便于判断来球性质。
第二次针对

改了球拍后发现还是不能很好地限制中国队,中国队的发球和快攻技术还是让世界各国选手难以招架,中国的发球技术又成了被研究的对象。1987年,在第39届乒乓球世锦赛之前,国际乒联针对中国队擅长的合力发球作出规定,禁止用让球与球拍相互撞击或者摩擦的方式发球,因为这种发球方式会增加球速和旋转。发球必须将球上抛16厘米以上,在乒乓球自由落下时才能击球。
第三次针对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包揽了男子单打和双打及女子单打和双打四块金牌,银牌和铜牌也一多半被中国选手拿去。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国际乒联再次有针对性地更改规则,将原先使用的直径38毫米乒乓球改为直径40毫米,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球速,美其名曰让比赛更具观赏性,其实就是针对中国的快攻技术而量身定制。
第四次针对

2001年,国际乒联又出奇招,将原来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这样改的目的很明显,为了增加比赛的不确定性,让实力较弱的选手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胜利。
第五次针对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之前,国际乒联又出奇招,对乒乓球赛会规则再次做出重大调整,规定参加男双、女双的同一国家选手,在比赛抽签时必须在同一半区内,这样就不会再出现中国队同时包揽冠、亚军的局面。
第六次针对

2006年,国际乒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