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中国表
发布时间: 2023-07-11

满族新娘 北京,1871-1872年,约翰·汤姆逊摄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英国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早期他在新加坡和泰国开设照相馆,1867年移居香港后,照相馆业务也随之迁移过来,提供拍摄肖像、风景,以及民居和商业建筑的服务。1869年至1871年汤姆逊进入中国内陆游历,用照相机记录途中的所见所闻;1872年回到英国后,他将这些照片和日记结集出版了几部有关中国的摄影集,其中最具份量的,是1873-1874年出版的四卷本图册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

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来源 | 大观日知录微信公号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是对19世纪七十年代晚清中国一个全景式的展示。汤姆逊的旅行从香港开始,由南到北,先后去过广州、潮汕、福州、台湾、宁波、上海、烟台、天津、北京,并沿长江而上探访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几个沿江口岸,最远行至巫峡。途中汤姆逊拍摄了各地的山川秀色,人文风光,更关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存状态。经过他锲而不舍地努力,很多对摄像术和外国人都还心存恐惧的普通人站到了镜头前,一些闭阖了几千年的深宅内院轻轻地敞开了大门;似乎是高不可攀的皇室成员和中央政府机构,也通过汤姆逊的镜头为世人所了解。

展开全文

汤姆逊被誉为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到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深入到从没有外国人涉足过的中国内地,而且还源于他在中国人普遍对摄影尚一无所知的时代,凭借其良好的沟通能力,拍摄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汤姆逊(左)

他更多地拍摄的是普通的中国人,这就要克服内地居民对摄影的恐惧。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灵魂’带走,摄影者甚至被认为是死亡的预言者,尤其当面对的是来自异国的白种人时。人们更为恐惧。

汤姆逊亲眼看见中国人跪下哀求他不要把他们的影像乃至生命抓走。还有一次,他在广州拍摄古塔时,被人抓住推到江水里,幸亏被两个好心的中国姑娘搭救才得以逃脱。

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有个叫阿芳A-hung的摄影师向汤姆逊介绍了中国人的摄影趣味,西方人总喜欢在摄影时脱离直线和垂线,而中国人喜欢直视镜头,脸部没有阴影,这样他们的朋友在远处观看照片时就能看到他们的双眼和双耳,也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容貌。

但受西方摄影教育的汤姆逊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这样的构图太平淡了。A-Hung为本地几个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拍摄了照片,他们都是一个姿势,旁边是一方几,几上的花瓶里插着一束假花,背景布上装饰着两个窗帘。A-Hung给汤姆逊精心挑选的几张照片上的人脸都看起来很白,很平淡,汤姆逊打趣地说:你拍摄的人好像刚刚在石灰水里泡过了。A-Hung得意地说:“是的,我觉得你应当喜欢他们,他们很精美,我们是通过给拍摄者脸上擦粉才得到这样的效果的。”

“在汤姆逊拍摄的中国人肖像中,有不少夫妻相视,母子相望,主仆眼神交流的照片,这是不符合当时传统习俗的,有人说,这都是外国人给拍摄者银两才达到的效果。确实,在当时有很多外国摄影师为了让中国人配合拍照给一些所谓的‘报酬’,但我认为,取得这样的效果更多来自于汤姆逊真诚的沟通和杰出的导演才能。”

“翻看西方摄影师早期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是抱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对中国人充满了敌意和曲解。因此,小脚女人,乞丐等社会阴暗面成为摄影师拍摄的主题,拍摄的人物大都表情木讷,呆板。而当我审视汤姆逊拍摄的中国照片时,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笑脸,看到了更多放松的中国人。”

正在梳妆的满族女子 北京,1871-1872年

1898年,汤姆逊在他之后一部关于中国的出版物《镜头前的中国》第一章结束时曾说:我希望中国能够尽快从他毫无生气的现状中觉醒。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他的作品再次返回家乡之际,他善良的愿望也正在这里变成现实。

大清官员董恂 北京,1871-1872年

庭院里的满族和汉族女子 北京,1871-1872年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 北京,1871-1872年

修脚师 北京,1871-1872年

拾荒者 北京,1871-1872年

街边古董摊 北京1871-1872年

更夫 北京,1871-1872年

母亲和两个孩子 北京,1871-1872年

穆斯林屠户 北京,1871-1872年

闲谈的妇人 福建厦门,1871年

苦力 福建厦门,1870-1871年

女人的裹脚和天足 福建厦门,1871年

老妪 广东广州,1868-1870年

两个年轻女人 广东广州,1869-1870年

学童 广东广州,1869-1870年

船家女 广东广州,1869-1870年

身穿蓑衣的船夫 广东广州,1869-1871年

女童 广东,1869-1870年

拿阳伞的贵妇 广东,1869-1871年

老人和他的骡子 北京,1871-1872年

买头饰的满族妇女 北京,1871-1872年

磨刀工 北京,1871-1872年

铜香炉边的满族女子和仆人 北京,1871-1872年

1872年秋,汤姆逊结束自己在远东长达十年的旅行和摄影回到英国。汤姆逊整理了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和日记,结集出版了两部有关中国的摄影集,分别是1873年出版的《福州与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1873-1874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People),此外还有1898年出版的游记形式的《镜头前的中国》(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他经常在学会和学校演讲,但也从未停止过拍照。

观看西洋景 北京,1871-1872年

广州城西门

广州芳村茶叶作坊

广州海山仙馆长廊

广州买办

广州旗人士兵 背后为六榕寺花塔

广州舢板

广州华林寺五百罗汉堂

广州郊区的百姓

广州客厅内景 中西结合非常华丽

广州牙雕工艺师

广州英国领事馆内

广州英国使馆区远眺花塔

香港外销银商铺

香港钟楼

小蓬仙馆

1910年汤姆逊决定退休,返回爱丁堡。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4岁。去世之后,他大部分作品的底片都捐献给了维尔康姆图书馆,并保存至今。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