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的上一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文的意思注释断句解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不见泰山的上一句

一叶障目。意思: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出自《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文的意思注释断句解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这个典故出自《笑林》,原文断句为:楚人居贫的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是: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做过给事中的官。楚人,楚国人。楚国,现在的湖北省及其周围一带。
(2)【居贫】生活贫困。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绐(dài)】哄骗。
(14)【然】……的样子。
(15)【赍(jī)】携带。
(16)【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7)【吏】指县里的公差。
(18)【诣(yì)】到……去。
(19)【县】指县衙门。
译文是: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他的罪。
解析: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再一处是他大概是因为找到了“隐身之宝”太激动了吧,把能“隐形”的树叶掉到地上了;偏偏地上的落叶又很多,分辨不清哪一片树叶才是可以隐形的,他居然想出了个笨办法,把所有的树叶都扫起来带回家,尽管有“数斗”之多,他也不嫌麻烦。第三处就是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在生活中人们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使用得不恰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义是:一片叶子可以挡住视线,使你看不见任何东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看不见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你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前一句是有东西遮住眼,受条件限制而看不清楚;后一句不受条件限制,而受人所站位置看不清楚。所以不能混淆使用这两句话。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