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无论是史家、小说家,还是后世读者,都更喜欢翔实有趣的事迹和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

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缺乏令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战役,在《三国志》的传记中也是篇幅最短的一个。

可是,即便在这寥寥的记载中,依然能看出乐进特殊的贡献。

“五子良将”虽是后人称呼,但有来源


《三国志》中的《张乐于张徐传》,将五将合传,并说在给曹操打天下的良将中,“五子为先”。后人因此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子良将”。

有许多朋友说,这就是凑巧罢了。要是有篇幅,多几个人进来,“六子良将”、“七子良将”也不为怪。

史书并传还是很有讲究的。

在用人为贤的曹操阵营,官职基本能反应出将领在当时的贡献和地位。

公元209年,曹军将领中:前将军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

曹丕称帝后,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


除了诸曹夏侯,“五子良将”的地位是最高的。

如果把官职作为对贡献的评价,“五子良将”也算实至名归了。

那么,乐进为何能列入其中呢?

“原始股东”

乐进可以算是曹操集团“原始股东”之一了。

在讨董战争中几乎打了个精光的曹操,为了重新振作,开始招募精兵。


曹操本人,亲自到丹阳招募“丹阳兵”。乐进则会到家乡阳平募兵。

汉末时期,募兵的私人属性非常强。基本上谁募的兵,就会一直跟着谁。

尽管乐进所募的不过千余人,但对创业期的曹操来说,也算是弥足珍贵了。曹操带着夏侯惇从扬州,也就只带回来4000多人。乐进的“股本”占到了1/5!

比起战功,军人在军队建设上的贡献常被忽视,但两者却同样重要!

从乐进长期的“陷阵先登”来看,他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于曹操亲自带来的丹阳精兵。

最关键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功


对曹操来说,一生中最关键的战役,当然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的关键点,自然是奇袭乌巢!

当时曹操亲率5000精兵攻击万余人把守的乌巢大营,背后是袁绍赶来的援军,当时的情况,可谓十万火急!

正是乐进所部,攻破了淳于琼的司令部,俘虏淳于琼,才使得形势豁然开朗!


乐进擒获淳于琼,才使局势豁然开朗。

不过···乌巢之战,值得大书特书的主角当然是领导曹操,乐进的作为也就只能一笔带过了。

乏味却重要的“独当一面”

乐进真的无法独当一面吗?

曹操收服荆州后,亲率大军继续推进。

当时,曹操的布局是:自率大军及荆州降军进军赤壁;曹仁在江陵;于禁、张辽、张郃等七将在赵俨的节制下分布在汝、颍等地防御许都;而曹洪、乐进留在襄阳,徐晃在樊城,一起歼灭和收降尚未降服的刘表余部。


赤壁之战后,乐进坐镇襄阳,与关羽周旋。不过,这段周旋,是由一连串小规模战斗组成的。

这一段历史,史书一笔带过。

不过,至少在曹操看来,乐进不是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人。

相反,从曹操的安排中能看出:乐进当时担负的方面之任与曹仁、夏侯惇等曹家将领类似,可以担任重要的方面之任!

死得早了些

这段“无聊”的经历,或许反映出乐进名声稍小的一个原因:死得早了些。

乐进与关羽的角逐之所以记载不详,主要在规模不大。因为那段时间的荆州不是主战场。


曹公是个勤奋的领导,一般大的行动都自己撸起袖子上。

若非曹操做了魏王后亲征被劝阻,徐晃也没机会去和关羽叙旧了。

张郃,则更是在曹操死后,才迎来自己的代表作:街亭之战。

乐进活久一些,或许也有机会大打一盘!

但乐进有生之年,还真参加了一场大战,只是,风头被抢了!

合肥之战后封赏最多的人


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千古流传。而乐进、李典似乎只是配角。

事实上,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他们由护军薛悌协调关系(护军,就是曹操委任协调各将关系的)。

尽管张辽在此战中吸粉最多,但在最后的封赏中,曹操却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战后,张辽官升一级,成征东将军,无增邑;乐进官升两级,为左将军,增邑五百户,儿子封侯;李典没有升职,增邑三百户。

其中,乐进的封赏最多!

究竟是曹丞相赏罚不公,还是合肥之战的功劳要重新审视呢?

曹丞相是否赏罚不公,不知道。但是,此战中张辽的大出风头和乐进“默然无语”,道出乐进记载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狠话不多!

人狠话不多

在汉末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关于乐进的记载是最“无聊”的。

从攻某某,先登;攻某某,克;官至某某···

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流水帐”,没有故事。乐进说过什么话,怎么办的事,通通没有!

相比之下,其他良将的记载中,陈寿们多少会拿出一两件事迹来绘声绘色的描写。他们的将才韬略,性格特质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陈寿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乐进的事情,真没听说更多的了。也许他的故事有些被遗漏了,所以没有张辽、徐晃那么详细”。

鉴于乐进的后人并没有出现什么政治事故(乐进的儿子还算为国捐躯),因此,乐进的故事流传少,应该不是出于政治原因。

乐进就是一个人狠话不多的人。他就冲上去打,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动人故事。所以,实在没有留下什么“佳话”吧。

对宣传部门和史家来说,动人的故事和启发性的言语,或许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对一个将军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乐进,当然配得上良将之名!

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梯

这个,得益于我国横店影视城的建筑物误导与古代战争电影军事顾问水平的普遍不及格,大多数人对于古代战争时期到底怎么攻坚,怎么攻城,怎么守城都完全没有概念。

记得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层有一个专门的古代战争展厅(现在改造完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了),里面算是非常详实地用模型的形式展现了一下古代中国战争中的城市攻防战。哪位要是看完这个展览就会基本明白了,古代战争中的城市攻坚,只靠云梯登城的攻城方式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蚁附登城”,意思是士兵像蚂蚁一样一个一个往城墙上爬。这种攻击方式效率低,力量弱,一架云梯一次只能投入几个士兵(电影里面架的云梯都是错的,真正的云梯应该是比较宽的那种,上面带倒钩以便于勾在城墙上,一次可以站上去三四个人而不是跟平常的家用梯一样一次只能上去一个),除非是情况紧急搞不到足够的原材料或者攻城部队没有熟练工匠,否则哪支部队也不会傻到搞蚁附登城这种战法——你这是千里送人头啊。

因此,古代战争的攻坚方式如果加以总结,一般可以分为空中、地面、地下攻坚三种攻击模式,多个部队,多个兵种密切配合进行——简单来讲,古代攻坚首先要做的是突破对手的城外防御体系,按照宋代陈规《守城录》的说法,在城市城墙围廓外百步距离上还另有一道防御工事,同城墙的瞰制地形互相配合压制敌军迫近城墙。攻坚部队先要突破这一层防御,把对手压制到城市围廓的范围内,然后空中使用鹅车、吕公车、巢车这种攻城塔与云梯互相配合,地面上则用冲车冲撞城门,甚至派出士兵去挖掘城墙的墙角、填塞垃圾土石,地下有的时候还会挖掘地道试图挖穿城墙,总的原则是去夺取城门,因为大部队没法从城墙上过去,得先夺取城门,打开城门后再放大部队进城巷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负责哪一块的士兵最危险?是站在攻城塔上面的还是推着冲车往前冲的还是挖墙角的还是挖地道的?我看都好不到哪去。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毕竟将领们好歹也知道物质激励,先登城着封侯或者赏银,如果战死了还给丧葬费给老婆孩子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