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免费阅读(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一、元朝统治者矮化奴役中原汉人的民族矛盾,是激发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确立汉室正统思想的精神内核

元朝统治依靠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结束了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整合,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元朝饱受诟病的人种等级划分制度,刺激和恶化了民族关系和社会矛盾,为其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元朝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蒙古族自然在所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第二等是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民族;第三等是汉人,这里的汉人不是泛指全部的汉人,而是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加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被划为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又被称做蛮人、新附民,这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主要是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也就是淮河以南的南宋人。

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南人在元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血性男儿,心中自然愤怒异常,他在《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之所以始终坚持汉室正统,尊刘排曹的思想根源,相当大程度出于对元朝统治者的影射和讽刺。

二、青年时期参与抗元农民起义的军事生涯,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实践基础

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五月,杜遵道、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白莲教教民和修治黄河的民工在颖州起事,以红巾为标志,后称为“红巾军”。八月,邳县人芝麻李、赵君用、毛贵、彭大等人起义,攻占徐州城。这是红巾军攻克的第一个重镇。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蕲州起义,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开创西系红军根据地。十一月,江西邓南二起义,攻瑞州,被镇压。十二月河南邓州王权与张椿发动起义,攻占邓州、南阳,时称“北琐红军”。惠宗至正十二年,也就是1352年正月,孟海马占领襄阳,称“南琐红军”。

二月,郭子兴等起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后加入刘福通起义军。

惠宗至正十三年,也就是1353年正月,盐徒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邮,截南北路。

当时元朝四处都是农民起义,其中有几股势力较为庞大,一是朱元璋,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朱元璋所部是其中势力最弱的一支。

罗贯中曾经投身于张士诚军中做谋士,经历了南征北战的军旅铁血生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描写战争场面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最精彩的要数赤壁之战,两国交战,却也是三方势力的角力伐谋。军事活动中交叉着大量的外交活动、策反活动,三国时期的谋臣战将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军事失利、忠义良言不被采纳的残酷现实,是罗贯中无奈退隐、诉求文字以抒胸怀的直接动力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最后的三支最为强大的力量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种情形与三国演义中的三方鼎立极为相仿。据传,张士诚不听罗贯中忠言之劝,以致错失宝贵战机,以致最后败北。

而在三支起义军争斗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还曾送礼物给元朝,表示愿意招安。此后他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立刻与元朝翻脸了。

罗贯中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隐民间,在明朝初年,郁郁不得志的罗贯中,在明朝朝廷的默许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陈寿《三国志》取材谨慎,文笔简洁,但是以魏国年号为正统的这种写法,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掺杂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观念。比如诸葛亮这个人虽然神鬼莫测,可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似乎也是罗贯中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自嘲和解脱。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更贴近历史,为何不把《三国志》列为四大名著

从《汉献帝与曹操》一文联系到陈寿《三国志》之随想

这是另一种视角下历史的其中之一。由于古典四大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的广泛深远影响,大众和一般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大都局限在演义的思维定势中——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历史“奸雄”,献帝是单纯受害的末代傀儡。只有相对少数的部分读者,并同时对历史有刨根问底兴趣和习惯的,才会结合《三国演义》有关情节,进一步关注认真阅读陈寿《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至于曹献关系,《三国志》客观地记述了献帝此前就已沦为傀儡,并处于颠沛流离中的状态,以及有赖曹操提供存身之地和曹操借用献帝天子名义更有利于进行平定中国北方战争的基本事实。在这一点上,尊汉抑曹可以,刻意推翻史实或完全掩盖,则可能导致成为整体败笔之作。在这一框架之下,其他情节移花接木也好,张冠李戴也罢,包括虚构夸大捕风捉影……诸多细节进行艺术化处理,都已不是问题。罗贯中处理得很好,使《三国演义》远超所有历史演义,名列四大。

同时,《三国志》列入“前四史”,也绝不仅是朝代排列先后顺序的原因,首先是它遵循了从《左传》开始的史学精神和“信史”规则。当然,作为旧蜀吏而后被“征召”食晋禄的陈寿,用今天的话说,不能不顾忌当时的“意识形态”。出于生存安全和饭碗的考虑,对晋司马氏代曹魏的过程,尤其像曹髦被弑等诸多情节多所隐讳。但除了这种不得已支配下的曲笔,《三国志》其它方面均能做到翔实可信。至于文章简略,只是史料占有多寡的问题。比如追溯前代曹魏代汉,尤其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形成与发展这样的可大可小关节处,加上裴松之的注文,就都能让后人读后体味表里,明白真相,虽然这与肯定晋政权的合法性必须以曹魏为正统的思想也有一定关系。不过,虽是身后事,陈寿这种史观也被古今史学界普遍接受并继承。这篇短文章侧重讲了相关事实并分析了前因后果,这恐怕是连易中天《品三国》都未曾深入涉及的问题。好的文章不在长短,有见地,发人之之所未发才是关键。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官府修史,而蜀国为自行收集,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之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单独流传于世,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与正规史书略有差异。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人文长篇小说。

两书的区别表现如下:

1.两书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2.两书的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初年史学家陈寿著,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著。

3.两书的内容不同。《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史料,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