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意的由来和寓意
发布时间: 2022-12-11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玉被认为是一种上天赐予人类的神秘圣物,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玉被赋予了种种意义,甚至可以控制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我国的玉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玉质一般有致密坚硬、润洁光莹的特点,古人将玉的这些特性进行拟人化,认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是美丽、富贵、高尚、廉洁等精神美的象征,我国的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说玉皇大帝、玉宇琼瑶、金科玉律等等,而且以玉为偏旁的文字也都含有美好的意义之所在。 

翡翠作为玉石中的一种,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之中,但翡翠的传入,肯定在此之前。历史上可以考证的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大力开拓云南边疆,包括翡翠集散地——腾冲。所以,据人们估计,那个时候包括翡翠珠宝在内的各种贸易相当兴旺,翡翠在那时也已经是传入了我国,只是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以此推算,我国翡翠大约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的玉文化有七千年的历史,在翡翠传入中国之前,白玉一直被视为最珍贵的美玉,但翡翠的进入却很快地取代了白玉的地位,中国人从此迷上了翡翠,从而把中国的玉文化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我国古代,翡翠并不是玉的名称,而是一种鸟的名称,翡翠鸟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毛色相当鲜艳的鸟。一般来说,雄鸟的羽毛颜色为红色,称之为“翡”,雌鸟羽毛颜色为绿色,称之为“翠”。唐朝诗圣杜甫在他的诗中有云:“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而明朝的才子文征明也写道:“锦云零落楚江南,翡翠翎边夕阳红;愁绝开桡烟水外,秋香吹老一摊风。” 

 而翡翠除了作为鸟的名字之外,还有鲜艳颜色的意思,如翡红和翠绿。到了明清的时候,因为翡翠的进入中国,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喜爱,大家看到这种玉色的颜色主要为红色和绿色,与翡翠鸟羽毛的颜色相类,所以把来自缅甸的这些玉石称之为翡翠,这种称呼逐渐地流传开来。所以,在这之后我们说起翡翠,就知道这是一种玉石,而不再当成鸟名了。 

为什么翡翠会取代白玉呢?究其原因,翡翠虽然有红有绿,但主色调仍旧是绿色,正是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青春、兴旺、强健,象征着勃勃的生命,同时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平、奋发和自强不息。而且翡翠的绿,又显得神秘深邃、含蓄庄重、柔和晶莹,给人们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与中国人在美学上的追求宁静致远、写意山水正好相契合。所以,在翡翠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地就继承了传统的玉文化(白玉),创造了更为符合中国人文精神的玉文化(翡翠),因此被我们所热烈追捧。清朝的乾隆皇帝认为翡翠超过了和田玉,更把翡翠命名为“帝王玉”。从此,因为上层社会的热烈追捧,翡翠也很快在中国民间大规模流传开来。 

 虽然在我国的玉石文化之中,翡翠属于后起之秀,但是比起传统的软玉来,翡翠作为硬玉的一种,具有色彩、材质等方面的突出的特点。翡翠的绿,放之与世界上其它玉石相比,都缺乏那种天然生成的艳丽,可以给人的生命以活力,而且碧绿清澄、勃发着盎然的生机。翡翠的材质也是相当的好的,它蕴含着所有玉石的石材之美,水头温润亮丽,翡翠还可以通过雕刻有各种美好意蕴的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等,来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予快乐的感受。而且翡翠是稀少的不可再生的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采,翡翠已经是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由此翡翠就更为人所珍视。 

还有,翡翠的外形兼具有含蓄和神秘的感受,与东方人特有的情感相吻合,同时还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和赞美的品质,这也是翡翠取代白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的原因。可以说,翡翠沿承了我国传统的玉文化,并正在孕育着我国玉文化更为灿烂的未来。 

认多人都认为玉养人、人养玉,尤其是翡翠。当我们在与翡翠长期紧密接触的过程中,身体内的气血与翡翠是相通的。体质好的人佩戴的翡翠光洁温润、柔和如脂,佩戴者也面色红润;体质弱的人如果佩戴翡翠,则翡翠也会暗淡无光。科学研究说明,所谓“玉养人”是由于翡翠中含有锌、铜、铬、锰等,这些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经常佩戴翡翠可以使皮肤吸收进这些微量元素,从而有助于人体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而如意,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它的历史远远要早于翡翠,在翡翠没有传入我国之前,如意一般都是用金、玉、竹、骨等制成,一般情况下,如玉的头部是灵芝形或呈云形,如玉的柄微微弯曲,用于平常的指划或者仅仅供玩赏。 

如意在历史上并不是单一存在的物件,它是经过多种器物的演变而最后融合、分化而形成的。如意作为一个词语,它源于古印度的梵语“阿娜律”,是印度佛教的佛具之一,这种作为佛具的如意,其柄端是心形的。佛教的法师讲经的时候,常常手持一柄如意,并在如意之上记录着相应的经文,如果遗忘了就可以看看如意。陕西的法门寺地宫曾经出土这样一柄如意,如意的头部是云头,如意的柄是直的,材质是银质鎏金,相当的珍贵。 

 而我国古时的如意,它起源于百姓的日常家居生活,源自于一种古人称为“不求”的搔背工具,即现代的“痒痒挠”。据故宫博物院的资料记载,最早的如意,柄端是手指的形状,在清朝的《事物异名录》中记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另外,还有一种用于记事的“笏”,也叫“朝笏”或“手板”,古人把作为“不求”的如意与这种“笏”进行结合,更方便日常的使用。 

这后来,如意又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其中一支保留了挠痒痒的实用功能,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另一种演化成纯粹意义上的陈设珍玩,更强调了如意的吉祥意义,象征着吉祥如意,被人们用来祈福。 

如意的最起始使用,据我国可以考证的,大约是晋唐的时候,我国已经有了如意,而作用主要是搔痒和击打。《晋书》记载说孙权曾经在喝酒之后,边唱曹操的《乐府歌》,一边拿着如意柄来击打唾壶,导致壶边的破损。唐朝对于如意,也有相关如意搔背的故事,而唐朝诗人李贺的诗中说:“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由此推测,晋唐时期如意还没有往陈设珍玩上发展,主要是取其实用功能。 

 而用玉做原材料制作的如意,也是早已有之的事了。因为如意的头部呈一种弯曲回头的形状,所以被赋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而古人又说,“君子比德如玉”,所以,如意和玉的结合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我们从梁简文帝的诗中“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大致推测出当时就已经有了玉制的如意,而且这种玉如意还是用于随身佩戴用的饰物,应该比较小巧。而且,在那个年代里,文人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