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超标中毒事件频发农产品安全隐患备受重视
发布时间: 2022-11-21

涂药黄瓜、有毒豇豆、问题猪肉……如今又出现甲醛白菜、蓝矾韭菜,各种农药、兽药、激素、保鲜剂等农用药剂的超标、违规使用,正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之祸。对此,有一种声音解释说:不用这些化学药剂,百姓的餐桌就没有保障。这话有一定道理,不过我们也该反思,农药(包括各种农药、兽药、激素、保鲜剂等)是否用得过多过乱?农业生产一线何以越来越依赖化学药剂?生态种植技术为什么得不到推广?科研部门为何开发不出低毒、高效的农用药剂?弄清这些问题,或许才能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找到正道。

农药滥用触目惊心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力田村采访,村民文志祥与记者谈起当前农药使用的情况,让人忧心不已。

以前村里很流行打剧毒农药,多灭灵(甲胺磷)、克百威(呋喃丹)都是用得比较多的药。这些药毒到什么程度呢?人只要喝一小口就会死,以前村里有个老太太,用装过这些农药的空瓶子喝水,结果就死掉了。打过这种药的蔬菜,采摘和装运时都得戴上长长的皮手套,否则双手双臂就会起泡、脱皮甚至溃烂。

用药高峰期的时候,有村民家的鱼塘里死了1000多斤鱼,都是因为那些药瓶子到处扔,大白天,几百只瓶子在田里晃得直刺人眼。多年前我们打赤脚就能下田,现在就算穿着靴子,都怕被玻璃碴划破脚。

现在搞统防统治了,用剧毒农药的村民慢慢少了,但还是有。而且村子周围也始终有卖这些药的店。不少村民因为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就一次又一次地打药,甚至有村民一季早稻施13次药,可虫还是越打越多,最后还得靠剧毒农药。有时候村民间闲聊,听说哪个地方有“老农药”卖,就会跑去买。

文志祥说,打这些药种出来的早稻,不要说自己不吃,就连喂猪都不会用这样的早稻。“反正自己不会吃,都卖给粮贩子了。”村民李文九开玩笑说,“这种早稻都被你们(指记者)吃了吧?”

农民都知道剧毒农药不宜用,但仍有不少人“偏爱”剧毒农药,原因就在于这些农药的药效“管用”。有个村民甚至直言:“有毒的,才是高效的。”

记者采访发现,农药的滥用和违规使用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记者在江西赣东北的蔬菜种植区域采访时看到,不少菜地边上或沟渠中,白色塑料袋、褐色玻璃瓶等形形色色胡乱抛弃的农药包装随处可见。

一位蔬菜种植户向记者感叹:“杀灭一种小虫子,需要四五种农药。现在虫子吃的药像人吃的药,又杂又乱。一种药剂成分,多个品牌包装,农民眼都挑花了,还不一定找到管用的药。”

前不久,江西省在全省开展蔬菜生产用药专项检查,其中广昌、萍乡、龙南、吉州等地区的农药监管部门在这期间检查了70个乡镇,246家乡级经销店,270家村级经销店,抽查样品315个,送检农药16个,查出种植蔬菜使用的高毒农药4种。

在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该市文家街道办韩家村菜农韩贵方告诉记者,近年来病虫害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菜农很难分辨,就多用药。大家都觉得“有病没病,打了管用”。

不仅仅是蔬菜,就是大田作物,也离不开大量的农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沂蒙山区做了调查,不论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是大蒜、花生等经济作物,生长期打药均不少于3遍。以下是他的粗略统计:

玉米:除草剂1次、杀虫剂拌种1次、灭杀地老虎1次、向玉米心撒药灭玉米螟2次,至少5次。

小麦:除草剂1次、杀虫剂拌种1次、除蚜虫2次、杀红蜘蛛1次、灭小绿虫1次,至少6次。

大蒜:除草剂1次、杀虫剂1次、农药灌根1次,至少3次。

土豆:除草剂1次、农药2次(蚜虫1次、地老虎1次),至少3次。

花生:除草剂1次、农药5次(浆虫1次、青虫2次、蚜虫1次、红蜘蛛1次),至少6次。

西瓜:除草剂1次、乐果灭蚜虫1次、除菌2次,至少4次。

蒋高明告诉记者,常年打药使得杂草和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农民就不得不打更多的药来控制,而杂草和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进一步增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前所长刘兆辉介绍,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农药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局限,真正作用于作物上的农药仅占施用量的10%至30%,其余20%至30%进入了大气和水体,50%至60%残留于土壤中。甲胺磷、呋喃丹类的剧毒农药残留在土壤中,60年内都无法降解。

除了种植业,在禽畜养殖中滥用药剂的情况也很严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院院长王晶钰说,近年来,兽药、尤其抗生素产销量增长速度远大于禽畜养殖量增长速度。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一位养鸡大户告诉记者,养鸡常得怪病,查不出病因,找不到有效的药方,一次治不好,就不停地换药、加大药剂量,包括抗菌药、消炎药在内的各种抗生素类药不停地在鸡群中施用,效果还是不明显。

一些生猪养殖户为降低风险,在饲料中盲目添加抗生素,为的是让猪“提高免疫力”。王晶钰说,给畜禽盲目食用抗生素可诱发耐药性,使畜禽成为庞大的耐药基因储藏库。畜禽疾病抵抗力变差,发生疫病时,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造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药物滥用,还会导致疾病变种,乃至无药可医。

记者走访发现,在水产品养殖中,为提升幼苗存活率、减少病害发生,部分养殖户会在水产养殖中违法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药物。

一位养殖户向记者介绍,尽管国家将孔雀石绿列入禁用的兽药,但由于这一药物可帮助提升鱼幼苗存活率,且价格便宜,在市场上容易买到,有些养殖户就在生产过程中偷偷使用。

农业药剂的滥用带来了巨大的农产品安全隐患。时不时爆出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蔬菜中毒事件让人心有余悸;更让人担心的是尚未被发现和认知的危害,如抗生素在体内的蓄积,可能导致器官病变,产生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等问题。#page#

农民的无奈与诉说

消费者们说起农药滥用和农药残留,往往一肚子愤慨,不少人就直指农产品生产者缺德。其实,对于这种指责,大多数农民和农产品经营者也有一肚子委屈和无奈。

病急只有乱投医

湖南省株洲县排上村养殖户张子龙曾经是一名基层防疫员,从他的爷爷开始,一家三代人都在基层从事生猪防疫工作,但几年前暴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让经验丰富的他也损失惨重。张子龙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生猪疫情越来越复杂,“高致病性蓝耳病以前在我国绝对没有,至少我做防疫员20多年,从没见过。”

株洲市攸县西洋垅村养殖户胡宗彪坦言,因害怕日益复杂的疫情,他从来不到县外寻找猪源,所有仔猪都从附近熟人那里买。“我们村以前养猪的不少,大家有时候相互交流,觉得几乎每年都会发现新病,不知道是怎么暴发的。我也是害怕了,才不敢乱买仔猪。现在村里就我一户还在养猪,其他的都亏死了。”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副教授贾杏林告诉记者,包括生猪蓝耳病、圆环病等都是由国外引种带进国内,经变异后进一步加强。“国外品种生猪最大的缺点就是抗病性低,一旦发病,伤亡十分严重。”贾杏林说,这很容易引起养殖户恐慌,导致病急乱投医、乱用药。

不仅养殖业,种植业同样如此。过去几年,江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农民告诉记者,为保产量,一些地区的农田一周内要打三四次农药,用药频率是平常年份的数倍。如果不频繁打药,就意味着减产甚至绝收,一年的辛勤汗水就白流了。

反季节生产不用猛药不行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颜谢村菜农王在虎的蔬菜大棚里有一个纸箱,箱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农药包装物,记者仔细数了数,共有14种农药,包括杀虫类农药8种、杀菌类4种、杀螨类两种。

王在虎告诉记者,施用农药贯穿设施蔬菜栽培的全过程,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都伴随着农药的施用。种子要农药拌种;休棚期直接对土壤用药,以解决土壤消毒、连作障碍、土传病虫害等问题;从定植到最后拔秧一直要防治各种病虫害。为了提高坐果率、膨大催熟果实或果实塑形,还要使用大量植物激素。

尽管用了大量农药,病虫害还是难以控制。更为严重的是,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用啥药都控制不住”。一些老菜农反映,设施蔬菜生产为病虫害越冬和繁殖提供了适宜场所,导致病虫害发生多、蔓延快、危害重。这些年白粉虱、蚜虫、红蜘蛛、蓟马、潜叶蝇、根结线虫等虫害以及枯萎病、炭疽病、叶霉病、灰霉病、霜霉病、疤斑病、晚疫病等病害越来越多,危害逐渐加重,迫使菜农用药次数增加,药量加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蔬菜大棚本身就是用农药、化肥、农膜“制造”出来的“有毒”微环境。为了打破四季交替规律种菜,就必须使用大量农膜、农药、化肥,而这又势必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污染之后又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肥、农药的用量,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污染,形成&ldqu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