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如何评论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

成语“唾面自干”,意思是说: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干掉。指一个人受了侮辱,内心极度容忍,不作任何反抗。

1、这个成语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2、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1)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八回: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2)《且介亭杂文二集》:唐敖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3)宋代陆游《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少》诗: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

(4)鲁迅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

3、成语故事

(1)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2)翻译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武则天十分赏识娄师德的才能,招来朝中很多人的嫉妒。

当他的弟弟外放做官的时,他对弟弟说:“我得到陛下的赏识,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因此,你在外做官时,一定要小心忍让。

”这时他弟弟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就自己把它擦掉就行了。”娄师德笑着说:“你这样做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如果你要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留在脸上自己干掉。”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评论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的人生

那个“唾面自干”的胖子,可是位抗击吐蕃的“猛士”哟!一说到娄师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成语“唾面自干”。

当时,身为宰相的娄师德和即将外放代州刺史的弟弟对话:“咱俩一个宰相,一个州牧,一定会招人嫉妒的,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说道:“我以后低调点,就是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

娄师德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NO! NO! NO!

他放下杯子说道:“擦什么擦?!人家唾你,是对你发怒,你擦了,表示你也很不满,会让人家更加发怒!”

这下弟弟懵逼了,干卡巴眼搭不上话。

见到弟弟表情,娄师德悠悠的给出了答案:“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段见诸《资治通鉴》的记载,便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可见要论修炼龟息大法,娄师德无疑是“最强王者”的段位。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

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

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作为朝廷宰阁光能忍就行了吗?当然不是!还得懂变通!

武则天曾颁布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娄师德到陕西出差,下面的接待人员为了讨好他端上来一盘羊肉。

随行人员好久都没吃到肉了,见到羊肉眼睛都绿了,眼巴巴的看着娄师德。

娄师德瞅了羊肉一样,问道:“皇帝严禁屠杀,怎么会有羊肉?”

驿站人员赶紧弯腰答道:“这只羊是豺咬死的。”

“哦!这只豺太懂事了”,说罢,娄师德便吃了一口。

手下人一看大人吃了,都抄起筷子把自己盘里的羊肉,往嘴里猛塞。

这时,厨师又端来一盘鱼脍。

娄师德皱着眉又问道:“鱼是什么回事?”

厨师赶紧答道:“这只鱼是豺咬死的。”

娄师德差点气乐了,“你个蠢货,鱼怎么可能是豺咬死的,你应该说是水獭咬死的。”

《太平广记·杂录一》:则天禁屠杀颇切,吏人弊于蔬菜。师德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厨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进鲙,复问何为有此。厨人复曰:“豺咬杀鱼。”师德因大叱之:“智短汉,何不道是獭?”

这就是娄师德,“你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能叛变革命!?”

当娄师德把既能忍又有变通,这两样都用在边疆时,头疼的就是吐蕃了。

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谋划征伐吐蕃,时任中书令、赵国公李敬玄被推上了帅位。这次出征完全是个闹剧,属于赤裸裸的政治斗争产物。

李敬玄从做官开始,一直都是文官,从来没涉足过军事。但他朝里的死对头刘仁轨却非跟高宗说:“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要说刘仁轨没有识人之明肯定不是,他自己就是以指挥“白江口水战”成名的。当时,唐军水师在他的指挥下,四战四捷,杀得倭寇“海水皆赤”。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当黑齿常之来降时,部将皆以为不可信,但刘仁轨力排众议,以黑齿常之诚而有谋为由接纳。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孙仁师曰:“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仁轨曰:“吾观(黑齿)常之乃忠勇有谋,感恩之士,从我则成,背我必灭,因机立效,在于兹日,不须疑也。”

由此可见,刘仁轨这种刀尖上滚过的人,根本不会辨识不出谁能领兵,谁不能领兵。他所以力荐李敬玄,摆明了就是挖坑让他往里跳。

可惜,朝中大臣个人恩怨的代价,却是数万唐军的生命。

为了招募李敬玄账下之兵,高宗发下《猛士诏》,招募河南、河北诸道的猛士从军。

娄师德当时是长安的监察御史,见到《猛士诏》后,毅然投笔从戎,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

是年九月,没有作战经验的李敬玄,在青海(今青海湖周边)被吐蕃军神论钦陵打的大败亏输,一万前锋全军覆灭,先锋刘审礼战没,王孝杰被俘。

逡巡不敢上前的李敬玄见势不妙,带着中军狼狈逃窜,但被蕃将跋地设率领的一支吐蕃军队事先占据险要之地,堵住了归路,唐军只能在承风岭挖壕防御。

这时,论钦陵指挥大军从四面合围而来,十几万唐军眼看就要成了瓮中之鳖。可主帅李敬玄呢,除了晃脑袋,长吁短叹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所幸,他带着黑齿常之这猛人。

黑齿常之趁夜色,带五百手下拼死劫营,搅和得吐蕃军心大乱。

守将跋地设以为唐朝援军赶至,自身逃走,蕃军大溃。李敬玄得以侥幸逃回鄯州(今青海乐都)。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九月……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吐蕃所虏。时审礼将前军深入,顿于濠所,为虏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闻审礼战没,狼狈还走,顿于承风岭,阻泥沟以自固,虏屯兵高冈以压之。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帅敢死之士五百人袭击虏营,虏众溃乱,其将跋地设引兵遁去,敬玄乃收余众还鄯州。

此战娄师德也算侥幸捡了条命,但之后,娄师德和黑齿常之开始在河湟地区,相互配合大放异彩。

就在青海兵败不久,论钦陵的弟弟赞婆与娄师德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也不知道,娄师德是怎么白呼的,愣是把赞婆绕蒙圈了,放弃了大好的进攻态势,撤军而回。

《新唐书·娄师德传》:“因使吐蕃。其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操牛酒迎劳,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有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

之后,娄师德开始收拢青海之战溃散的唐军,在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屯住与吐蕃对峙,逐渐稳定住了局面。

相比于黑齿常之更擅武功,尤其喜欢黑夜劫营的火爆脾气,娄师德则更偏于文治的水磨工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