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款制式手榴弹:称雄朝鲜的51式木柄手榴
发布时间: 2023-07-11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款制式手榴弹:称雄朝鲜的51式木柄手榴弹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志愿军还在用着各种杂牌手榴弹。这些手榴弹虽然结构大体相同,各方面差距不小,甚至尺寸都不一样。为了提高战斗力,解放军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款制式手榴弹,51式木柄手榴弹。听萨沙说一说。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东野、华野部队纷纷进入朝鲜,开始了前四次战役。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2月,志愿军以相当的伤亡胖揍了美韩军,迫使他们从中朝边境一路狂奔逃到37线,甚至放弃了南韩首都汉城。

展开全文

在这些战斗中,美军对志愿军的手榴弹战术深感恐惧。

我们看看美军第2师23团G连3排排长保罗·麦吉中尉的砥平里战役回忆:伴随着军号声,中国人发起了一轮“令人胆寒的进攻”。我有一个班长名叫詹姆斯·莫吉特,中国士兵的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这个班长立刻慌了神,跳出阵地对我大喊着“麦吉中尉,我受伤了!我要死了!”当时中国人的子弹密集的射过来,我不得不用力抓住他,让他跳回自己的阵地。我检查了一下,他只是受了轻伤,简单包扎一下就可以继续作战。即便如此,过了很久,受惊的莫吉特才平静下来,自言自语地说“上帝保佑,我的伤不严重。”

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中士尤金·奥特森带领几名士兵守着一个重要的机枪阵地,中国军队一轮一轮地向这个阵地冲锋。到了凌晨2点左右,几枚手榴弹扔进了这个机枪阵地,我再也听不到奥特森开枪的声音了。我知道奥特森和几个手下应该是死了。奇怪的是,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奥特森的尸体。我猜测他是被手榴弹炸成重伤,被中国人俘虏了。我们坚持到全连撤退,此时3排的46个人只有4个人没有受伤,阵地也被中国人占领了。

当时志愿军用的,仍然是解放战争时期制造的木柄手榴弹。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这些手榴弹主要是两种型号,巩式和晋式,分别是国民政府和阎锡山的兵工厂制造。

虽然型号不同,尺寸也有差异,但巩式和晋式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仿造二战德国制式手榴弹M24。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兵工厂大量生产这两种手榴弹。

东北兵工厂半年就可以生产100多万枚,大体满足了战争的需要。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轻武器火力并不占优势,即便能够攻到敌人的近距离,作战仍然很困难。手榴弹就是志愿军近战的杀手锏,他们往往在50米内对敌人阵地投掷大量手榴弹,进行面杀伤。

而美军虽然也装备手榴弹,只是偶尔投掷一枚用于攻坚和扫荡工事内,没有大量使用的战术。

一次次进攻中和防御中,美军都非常头疼这些木柄手榴弹,认为无法对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可惜,就像麦吉中尉回忆的那样,志愿军的手榴弹也有很多问题。

其一是威力不够。

可以看到,手榴弹明明就在身边爆炸,却没有将莫吉特炸死,甚至没有炸成重伤。

而这些木柄手榴弹的爆炸半径,应该是7米。

之所以没有造成致命伤,主要是手榴弹装药仅有50克,而且炸药的质量不高,还可能存在部分失效的情况,导致爆炸冲击波威力不足。

另外就是,弹体的铸造水平较低,导致爆炸后的破片数量不够,尤其是分布不均匀。莫吉特可能是运气好,恰好破片主要朝着其他方向乱飞,他才受了轻伤。

即便如此,连手榴弹扔到身边都不能炸死敌人,这显然是不行的。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其二是可靠性不够。

麦吉中尉回忆,在他们排的阵地上,至少有十多枚没有爆炸的木柄手榴弹。

他认为这是手榴弹制造技术不行,志愿军士兵拉锁以后引信失效,没有能够引爆炸药。

要么就是手榴弹的保存能力较差,导致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出现受潮失效情况。

而美军的手雷即便在严寒零下40度也相当可靠,没有这种问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其三是各地制造的水平不一样。

1952年志愿军的一些战斗中,频繁出现手榴弹不能爆炸的现象,为此伤亡了很多战士。

这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震怒,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负责后勤的洪学智亲自追查,发现涉及手榴弹高达30万枚。

最初推测是敌特破坏或者是保存不善,经过研究都排除了。追查到源头山西某兵工厂,才发现了原因。原来这家兵工厂是原来阎锡山建立的,解放战争中留用了原来的管理者和工人,继续生产手榴弹。这个军阀兵工厂本来就存在管理混乱、技术低劣问题,此次又刚刚被收编,一切更是非常乱。

这批次手榴弹制造期间,部分手榴弹竟然省略了给木柄进行蜡化蒸煮的步骤。于是木柄一旦长期受潮,水气就会渗透进入弹体内部,导致引信、炸药等失效。

这批30万枚手榴弹,只有一小部分出现问题,战时哪里有时间去一一排查,只能将他们全部废弃。

而手榴弹的问题还绝对不是这一起,几乎每次都会付出血的代价。

对于手榴弹的问题,志愿军看的也很清楚。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从1951年开始,志愿军推出了第一款制式手榴弹,51式木柄手榴弹。

51式没有任何新的设计,仅仅是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化。

同以往的木柄手榴弹一样:手榴弹由装药弹体、引爆装置和木柄组成。弹体是铸铁,里面装有50克炸药(主要是TNT)。木柄就是一根掏空的木棍,下端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安全盖。

手榴弹的核心是引爆装置,包括拉线、点火器和雷管。引爆手榴弹需要士兵打开安全盖,从木柄中取出拉线,随后手指套入拉线下方的拉环,将拉线拉掉。此时,拉线会将另一头的摩擦丝拉出摩擦丝被拉出时,会同摩擦铜囊产生火花,先点燃延迟火药块。大概5秒后,延迟火药块会点燃雷管,最终引爆炸药,手榴弹就爆炸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从51式诞生以后,全国的木柄手榴弹都必须按照同一个规格制造,使用同样的材料。

这就大大提高了手榴弹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解放军很多库存的手榴弹可能存放了多年,最低的也至少存放了二三年,并不可靠。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从1951年开始,志愿军统一补充刚刚制造的51式手榴弹,尽量不再使用库存的杂牌手榴弹。

当时志愿军的标准配备是,每个步兵携带4枚51式手榴弹。在攻击重点阵地,步兵一般会携带更多的手榴弹。至于防御作战中,手榴弹更是成箱放在阵地上。

51式的性能同以往没什么区别,结构完全一样,爆炸半径是7到10米。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最迟从1951年第5次战役开始,51式手榴弹就大量装备部队。

第5次战役中志愿军193师577团接到夺回233.2高地的命令。由于白天美军的重火力太强,志愿军只能选择夜晚攻击。当晚天气不好,下起了瓢泼大雨,山路变成泥潭,大大阻碍了志愿军的攻势。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大雨也让美军根本看不清进攻的志愿军位置,只能不断的释放照明弹。

志愿军采用迂回突袭的方式,让3个精干士兵从侧后爬上4米高的悬崖,悄悄突入美军阵地前30米。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由于大雨的影响,美军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这3个士兵也非常有经验,知道51式手榴弹才是夜战利器。自己只有3个人,如果胡乱开枪进攻,根本不会有什么战果,还可能被敌人迅速判断位置而遭到歼灭。相反,51式手榴弹没有弹道和声音,敌人根本不知道投弹手在哪里。除了自己携带的51式手榴弹以外,3人还用背包带将手榴弹一枚枚的运到悬崖上,运了100多枚。3个战士中,以傅永甫投掷手榴弹最厉害,距离远,精度高。于是另外2个战士负责拧开盖子和传递,傅永甫就负责投掷。深夜11点,傅永甫投出了第一枚手榴弹,在美军阵地爆炸。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美军被打蒙了,只是胡乱的朝着阵地正面疯狂扫射。傅永甫朝着敌人枪响的地方,以非常高的速度疯狂投弹。一旦被发现就非常危险,傅永甫在短时间内投出104枚手榴弹,在美军阵地各处爆炸。开始美军枪声还很大,随着手榴弹不断爆炸,枪声就逐步减小。而此时正面的5连也趁机发动进攻,将伤亡不小的美军彻底击溃。美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了下去,前后战斗1个小时。此战傅永甫用51式手榴弹炸死炸伤的美军,达到70多人,他因此荣立一等功。

这么投弹,绝非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以一枚手榴弹1斤来计算,傅永甫先后投掷了重达100多斤的手榴弹,还是一刻都不停。换成普通人,双臂早就废了,甚至会留下终身残疾。当时是打仗,人命尚且朝夕不保,就算知道要残疾,也要这么投弹。

类似的战斗还有很多。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美韩军在1951年9月发动了夏季攻势,志愿军也进行反击。志愿军125师和126师攻击283.5高地,驻守的是美军第3师第7团。

当时志愿军的攻势猛烈,美军军医詹森回忆:“这场战斗真的是很残酷,让人感到绝望,所有的人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