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里有一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不是有重复的语病?木兰从军,是文学创作,还是确有其人其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木兰辞》里有一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不是有重复的语病

《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句意并不重复。“阿爷无大儿”是指父亲没有够兵役年龄的男孩儿,从后文可知,其父不是没有儿子,而是没有够年龄当兵的儿子。“木兰无长兄”是指家里没有一个再比木兰大的男孩儿(木兰无哥),可见,子辈中没有符合兵役条件的孩子。根据当时的情况,家里必须得有一个符合兵役条件的男丁去从军,看来只有从父辈中找了,父辈中,木兰无伯无叔,父亲便是首当其冲的不二人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不忍年迈的父亲去从军打仗,于是便有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情节。纵观全文,就会知道:《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句意并不重复。

木兰从军,是文学创作,还是确有其人其事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关于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郭茂倩(宋神宗年间)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

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不能说是完全虚构,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只是从《木兰辞》这首诗歌中找到的线索,但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的。历史中共有四位叫木兰的故事传说:

一是清《木兰奇女传》朱木兰,14岁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唐太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

二是清《三十二兰室诗钞》记载有魏木兰,为抵抗南侵匈奴,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谥孝烈。

三是《新唐书》、《全唐诗》记载任木兰,散尽家财,组织部队,女扮男装,跃马横戈,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

四是明《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十二岁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13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她的家乡四川阆中建有木兰庙、木兰寺等来纪念她。

《商丘县志》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花木兰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花姓为後人所加。其父被列入编户,年代应为北魏征楼兰时期,穆兰参军后的职务为函使,由于需要递送函件而奔波,故不必与其他男性同吃住,成功瞒过身分。

从以上故事来说,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唐代)、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均建有祭祀木兰的庙宇,而中国古代为名人立庙,都是有真实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遗迹、铭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说明,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年代、哪个地方的人?

从虞城县的木兰祠来看,花木兰至少是唐代或者之前的人。《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两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是受到“可汗”的征召参军的,而且那一次战争是在“天子”的领导下进行的;“天子”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尊称,所以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中原朝廷能够掌控或者至少能够指挥北方游牧民族的朝代;另外“可汗”是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等,区别于之前汉代是的“单于”是对首领的新称呼,因此花木兰的年代应该在南北朝到唐朝之间,而且花木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女子。

另外,《木兰诗》开篇中的“机杼”,买东西的东、西、南、北四市说明花木兰所处之地人口众多、市井繁盛,而且汉化程度比较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又说明花木兰家离黄河很近,因此花木兰很可能处在隋朝时期,突厥启民可汗所属的领地之内,而且很大可能是在胜州城,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处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一带,尚有遗址存在,胜州城是隋文帝时击败突厥后设置的。

综合考虑,花木兰很可能是隋朝时,启民可汗所属的突厥部落女子。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时,启民可汗征兵帮助助隋炀帝讨伐契丹,花木兰代父从军,而在平定契丹后,紧接着又跟随炀帝去征伐高丽,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高丽投降才班师回朝,这也符合《木兰诗》中“壮士十年归”的说法。

到底花木兰存在不存在不重要,重要都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爱国之心值得我们传颂弘扬。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