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有关《石鼓文》向书法大家讨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先临摹(练习)小篆,再临摹(练习)大篆《石鼓文》。

当代篆书大家李刚田老师也是这个观点。

临摹(练习)小篆,应先师古。建议从《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入手。当把小篆临摹(练习)三至五年后,再临摹(练习)大篆。这是学习篆书的一般规律。

临摹(练习)大篆,可临摹《散氏盘》和《毛公鼎》,也可以临摹(练习)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

临摹(练习)篆书,宜用优质兼毫毛笔、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

篆书线条圆润,用笔为中锋,忌用方笔。

先用心对临,不要急于写作品。若达到创作条件时,应先集字创作,把字临到七分像时,可尝试在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有关《石鼓文》向书法大家讨教

梁斌先生,你临吴昌硕石鼓文写到这样是很不错的!

石鼓文是处于古文与小篆之间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大篆,去除了图画特征,象征我国汉文字正式形成,上启金文,下连小篆,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字距行距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笔画错落有致,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对称,而是以多姿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并有金文的传统,秀气而不呆板、纤弱,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雄厚、流畅的美中,显出一种成熟艺术的别具匠心,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中国书法的最高层次就是大篆与大草,你能写石鼓文是很厉害的!

第一,石鼓文有直线,横画,竖画不就是直线吗!

第二,石鼓文属于大篆,必须中锋运笔,这一点与楷书,行书等有侧锋辅助不同!

第三,总起来说,篆书的线条要求粗细均匀,有变化但不大,但是吴昌硕先生临写石鼓文一改前人做法,笔画粗细变化较大,与石鼓文石刻有了区别!

第四,写石鼓文线条时,均匀行笔速度即可,快慢根据你的手法掌握程度,不要太快,会轻滑,也不能太慢会迟滞!如你写的两个“子”字最后竖画就是迟滞不灵活!

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实际上有他自己的理解与用笔,及章法布局,我建议学习还是直接取法原碑!

你临写吴昌硕的石鼓文很多横画直接出锋,藏不住尾,线条力度弱,其次若细看大部分字的字型较差,只是章法布局不错,对用笔及字型的缺点适当掩盖了,主张你学习原碑文!

附图对比原文与临文特点

吴昌硕石鼓文和《石鼓文》原帖有什么异同点

《石鼓文》承载大篆之成,被尊崇为“石刻之祖”。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文》书法的研究,他临摹《石鼓文》38年,始终是忠于原帖古朴雄秀的石鼓风骨,尽得原帖精髓,在本质上是相同相通的。他师法原帖又“临气不临形”(吴昌硕语),以临为创,始终站在创作的之场上向古人学习,无不彰显“古人为宾我作主”(吴昌硕语)的一贯原则,对吴昌硕《石鼓文》的总体评判是:已意多于师法,自创大于继承。主要的不同有以下五点:

一,最大的不同就是吴昌硕改变了原帖文字的体态。原帖文字的结体十分注重“平整”、“对称”、“均衡”和“匀停”,而吴昌硕《石鼓文》则大多“不平整”、“不均衡”、“不对称”、“不匀停”,“长短不齐、左低右高,偏斜取势“成为了吴昌硕《石鼓文》的字体常态和显著标签;

二,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的字形。原帖字形都是“方中显长”,而他却变成了偏长或超长的字体外形。主要原因是吴昌硕吸取了秦分篆字的形态,承袭了邓石如篆书的结体,使原帖笔画结构更加强调了“上密下疏”、“上紧下松”、“上收下放”的“纵势”,更利于笔墨挥洒而不显拘谨、不受约束;

三,吴昌硕《石鼓文》调整了原帖各字的笔画分布。在结字笔画的疏密上,呈现出笔画紧凑部位更密、虚白之处更疏的特点,一改原帖均衡分布“的结字体势,大大提升了笔画结构上的“空间张力”;

四,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笔划粗细一致、总体偏瘦“的石刻特征。他将写意画技法融入临摹,下笔如泼墨、行笔有提按,粗细自然,偶现苍涩意味,把原帖的石质刀味化变为“书写感”;

五,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婉通”的行笔风格。孙过庭曾概括:自古“篆尚婉而通”,并被视为作篆的“法则”“规范”。原帖也不例外,行笔时婉转而无顿挫,接笔时通畅而无痕迹,而吴昌硕以籀作篆,在行笔时不拘于“婉通”的用笔惯势,有意识地强化了“顿挫倔强”,使笔划线条雄强硬朗;在接笔之处自然保留“痕迹”,使笔划线条浑厚奇崛。

怎样临习吴昌硕《石鼓文》

怎样临习吴昌硕《石鼓文》?

一是要选择吴昌硕老年临摹的《石鼓文》为范帖;二是要找到吴昌硕《石鼓文》的化变特征;三是要持久不缀地临摹。接下来我分别对应说明,以便于临习操作。

一,选择版本。吴昌硕有不少《石鼓文》临本。《石鼓文》自唐代发现以来,经过大文豪韩愈等人的推崇始名扬天下,学者无数,但数吴昌硕的成就最大。大约在一八八二年,吴昌硕就开始了《石鼓文》书法时代,43岁时获得《石鼓文》精拓本后,就年复一年地心摹手追,直至终老。在这几十年间,他临写了众多《石鼓文》摹本,“四条屏“居多。但他73岁时所临《石鼓文》四条屏(见附图)最佳,不仅继承了原刻的精华,而且字态参差,点画错落,是吴昌硕数十年精研《石鼓文》之大成。所以,建议书家临习时最好挑选此摹本为帖;

二,吴昌硕摹本较之原刻《石鼓文》的主要化变特征。这一点最关键,否则就学不到吴昌硕《石鼓文》“古人为宾我作主”(吴昌硕语)的风骨。其化变有三:

一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态。也就是左低右高、长短不齐、偏斜取势。这既是吴昌硕《石鼓文》的最大特征,也是不同于古人篆书的最大区别。原刻《石鼓文》结体,注重平正、均衡、对称,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则大多是不平正、不均衡、不对称,呈左低右高,长短不齐,偏斜取势的体态。所以我们在临习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化变特征,才能牵住“牛鼻子“;

二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形。也就是将原刻稍显方长的字形改变成为了偏长或者超长体形。主要是吴昌硕吸收了小篆形体,将石鼓笔画结构变化为上密下疏、上收下放,使之在原刻基础上既求得笔线圆浑又趋向纵势,以利于笔墨挥洒而不拘谨;

三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势。吴昌硕一方面将原刻结字在疏密处理上作了明显变通,使紧凑部位更密,虚白之处更疏,颠覆了原刻均衡分布的体势,强化了空间感;另一方面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笔划“等粗““偏瘦”“婉通”的书韵。他临《石鼓文》一直秉承“临气不临形”的原则立场,以籀作篆,善将绘画笔法融入石鼓文书法,下按重顿,粗细抑扬,圆中带方,偶现苍涩意味,将石刻味幻化为了书写感。

以上三大化变特征,可以作为我们临习吴昌硕《石鼓文》的钥匙或切入点;

三,必须要持久地临摹练习。任何技巧与论说,都抵不上脚踏实地的临习与功底。吴昌硕之所以能靠《石鼓文》铸就伟业、名扬四海,就在于他38年如一日地心摹手追,以临为创,“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吴昌硕语)。我们临习他的《石鼓文》法帖,更应践行他这种治学精神。

吴昌硕如何改造大篆石鼓文

对于吴昌硕先生临的《石鼓文》,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我认为,如果说是吴昌硕改造了大篆《石鼓文》,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上图为阮元临的《石鼓文》局部。

据史料记载,吴昌硕临 《石鼓文》,最早是受阮元本《石鼓文》的影响最多。吴昌硕早期临的《石鼓文》均出自阮拓本。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