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掌权后,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不篡位呢?究竟是严嵩的老成谋国属于爱国,还是海瑞的弃国弃家属于爱国
发布时间: 2023-07-17

司马懿掌权后,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不篡位呢

作为曹家第一代打江山的曹操,在去世仅十个月后,他的儿子曹丕就逼汉献帝禅让帝位,废除仅剩下名义的汉朝,曹丕从接曹操的班到建立魏朝只用了十个月时间。

29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控了魏朝朝政,2年后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接班继续掌控魏朝4年,司马师因病去世后,司马昭掌权,10年直到司马昭去世,也没有在任内改朝换代,无奈只能继续留给下一代来完成。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仅仅在司马昭去世几个月后,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于是司马炎建立晋朝,司马炎建立晋朝的过程与曹丕建立魏朝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司马炎已经是司马家族的第三代人了,而曹丕却是曹氏家族的第二代人。

曹丕篡位

也就是说:曹丕建立魏朝比司马炎建立晋朝少了一代人。为何如此?

这就涉及到篡位的流程,不是任何一个手握大权的权臣都可以篡位为帝王的,比如秦朝的赵高,手握朝政大权,连皇帝胡亥也敢杀死,权力绝对是大到没有任何人能控制的地步,赵高也很想做皇帝,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因为篡位是一个有流程的技术活,想要成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

一、绝对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就是指掌控朝廷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也就是政权和兵权,只要控制了这些权力,就有了进一步篡位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不叫篡位,而叫造反,造反是很难成功,并且有很高风险,比如三国晚期的钟会谋反,他只是手中有了一点兵权,就开始不切实际的幻想造反成功,成功没有这么容易的。

曹操与三国

控制绝对的权力是一个权臣或者一个集团能够篡位的基本实力,如果没有,就不太可能会成功的,至少成功的几率不高,同时这也是保证整个天下稳定的基础,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社会往往各方抛都相对均衡,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控制天下。

二、背后的政治集团。

任何权臣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如曹操,他的背后站着谯沛夏侯氏及曹氏武将集团和颍川士族集团,这些政治集团推动着曹操一步一步向前走,打好篡位的基础,曹操从丞相到魏公,从魏公到魏王就是一步一步篡位的流程。

即使曹操想放弃政治权力,不想称帝,那恐怕站在他身后的政治集团也不会同意,任何势力只要成为集团,那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曹操只是这个集团的代言人而已,因为曹操个人能力突出,所以集团对曹操的控制不强,反而是曹操控制了集团,但是到了曹丕时代,能力不如曹操,控制力也没有曹操强。

九品中正制

甚至曹丕以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换取士族集团的支持,士族集团就是曹丕背后的政治集团,是以士族为基础,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不择手段,只有垄断权力。正因为曹丕背后有一整个集团的支持,所以只要了10个月,曹丕就完成了由魏王到皇帝的蜕变。

三、有一套的篡位流程。

总有人说曹操终生没有篡汉,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事实上,曹操的晚年一直在做着篡汉的事情,比如曹操的官职变化,前面说过了,曹操从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建立自己的独立魏王国,就具备了将权力世袭化的基础,这是分辨一个权臣是否篡位的重要依据。

曹操的魏王国在名义上是东汉帝国下属的诸侯国,实际上已经是控制整个北方,包括汉朝末代皇室的实际控制者,曹操在临死前已经完成了所有篡位的流程,包括建立独立魏王国,建立一套独立于东汉政府之外的朝廷班子等等,这些事情已经由曹操时代完成。

曹操与司马懿

曹丕时代只需要拉拢士族获得支持,同时,把篡位的流程戏再演一次就行,比如汉献帝 禅让时,曹丕要让三次,三次之后才能恭敬地接受,这些都是流程,所谓前人种地,后人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曹操把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做好了,曹丕所要做的就是拉拢民心,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

四、人心所向(合法性)。

司马昭

只要控制舆论不时宣传,总会有人 认同,当到达一定时间,就能获取大部分人心,有了人支持,建立一个全新朝代并不是什么难事,任何帝王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人心才能获得成功。

再来看司马师与司马昭,司马懿去世后,只是把大将军职位世袭给司马师,严格说来,大将军一职是不能世袭的,同时不能独立建立一套政府班子,还得依附于魏朝才有合法性,再加上司马师朝廷篡位的时间太少,在位仅5年,同时没有完成篡位流程,自然不能在司马师手上完成篡位任务。

司马昭虽然在位时间长一些,达到10年,他的官职也是大将军,原本司马昭在稳步推行篡位流程,但是由于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手下弑杀,导致司马昭篡位进程戛然而止,司马昭还是靠灭亡蜀汉政权的功劳被加封为晋公,次年又加封为晋王,才完成了篡位的准备工作。

司马懿父子

因为一旦称王,就具备自己的独立小王国,可以独立建国,可以独立建立一套政府班子,并且王爵离皇帝也就是一步之距,一旦称王,就意味着篡位的前期流程结束,可以进行下一步篡位的具体工作,比如获取支持、逼迫皇帝让位等。

只可惜司马昭刚刚当上晋王,离篡位就差一步时去世了,因此司马家族的篡位流程要靠第三代人来完成了,所以就是司马炎在即位晋王之位仅几个月后,就完成了各项工作,建立晋朝,这与曹丕建立魏朝的过程和流程是一样的,但是时局不一样,曹丕是二代创业者,司马炎是三代创业者。

究竟是严嵩的老成谋国属于爱国,还是海瑞的弃国弃家属于爱国呢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厚熜明世宗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

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明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明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

严嵩生平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个人贡献

文学:

《钤山堂集》《钤山诗选》《直庐稿》《直庐稿续》《南还稿》《留院逸稿》《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等数十种,共计200多万字,其中诗作1300多首,仅吟诵明月山(原仰山)、宜春台、仙女湖、毓秀山、玉山、龙虎山、钤山、大岗山等名胜诗文就有200多篇(详见《严嵩趣闻逸事》)。

书法:

留传至今不多的严嵩书法作品中,大体上可分为榜书、碑文、印文、卷轴四大类。

严嵩评价

《明史》把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说他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透过戏曲和其他文艺作品,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然而多年来,有关严嵩是否大奸臣,仍然争议不休,这些争议主要围绕着他专国擅政,逼害忠良与及巨贪恶富的指控。

徐学谟:“嵩此论既虑二王在外易生嫌隙,又虑二王在外主势甚孤。此外臣所不敢言者,嵩以恃上知遇,故为是危言耳。不可以人废言也。”

除了是为关羽报仇雪恨以外,夷陵之战还隐藏了哪三个目的

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亲率五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方面则派出陆逊担任大都督部署迎战。吴蜀两军在夷陵一带相持了大半年后,陆逊通过火攻连营的战术一举攻破蜀军的长蛇联营,一战成名。这便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


九州配图:夷陵之战

按史学界的看法,“夷陵之战”是三国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名),而关于这场战争的缘由还得从荆州在三国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开始说起。

荆州在三国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荆州七郡,因其可交相控引四方的特殊地理位置,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点,在三国鼎立之时显得尤为显著。刘备自从向东吴借到荆州南郡之后,便向西南方向控制了益州,遂使诸葛亮的隆中之谋——三国鼎足之势成为现实。


九州配图:荆州在三国的地理位置

刘备最强大之时,一举占据了荆州七郡中的南郡、武陵、零陵、长沙、贵阳五个郡,此时的曹魏退守荆州北面的南阳郡,而东吴在借出南郡之后,也只占了荆州东北向的江夏一个郡。相形之下,蜀汉北据汉中可进兵关中,东据荆州可制衡魏吴,实际上拥有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形势。

荆州在当时有多重要,其实我们从几个历史事件上即可一览无余:

  • 首先,三国时期最著名的“赤壁之战”便是发生在荆州之地,且此战本是由曹操意图南取荆州而引发的,是曹、刘、孙全面展开荆州之争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赤壁之战的实质是荆州之战。


九州配图:赤壁之战

  • 其次,在刘备逐渐坐大之后,原本还算牢固的孙刘联盟就曾因荆州的借和还问题,几次三番的濒临瓦解。虽然刘备后来将东边的长沙郡和贵阳郡抵作南郡割让给了孙权,短暂维系了吴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