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才子李一氓:叶挺、项英中间的缓冲人,曾目睹两淮顺利解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新四军中多才子,无论是擅于摄影的叶挺还是爱好诗词的陈毅,军中从未缺乏过艺术气息。

在一众新四军文人中,李一氓的存在十分耀眼,戎马一生,书香为伴,兼具革命家与诗人气质的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学生到军人

李一氓,人称氓公,才情与品德俱优,也是国家忠臣,"读书明理,光耀门楣"是其李氏家族的祖训。

出生于1903年的李一氓曾在上海求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反帝爱国的进步学生活动。

22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

在长征中得知我军已过泸定桥时,酷爱诗词的李一氓即兴赋诗一首:"十七人飞水上蛟,一江烽火两山烧。输他大渡称天堑,又见红军过铁桥。"文墨间书洒豪气,肆意快然。

展开全文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预备遴选几名干部由叶挺、项英带领去往新四军组建处筹备相关事宜,人选中就包括李一氓。

当时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曾找其谈话,交代到:"你与叶挺、项英都很熟悉,以后要作为他们之间的缓冲人。当时的李一氓并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在后来新四军的工作中才慢慢领悟。以敦厚之貌示人的李一氓是位儒将,深谙文武之道,处理事情张弛有度,就这样,他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担任秘书长,成为了新四军创始人之一。

文人气与李一氓似乎密不可分,即使是在十分注重军容军纪的新四军中,他依旧穿着便装,与他人上下整齐干练的风貌大不相同。

军中的政治干部多为老相识,他们十分了解这位不拘小节的自由人喜好随性,就不予批评了。

文化人李一氓还将自己的办公住处命名为"运甓营房",取自东晋大臣陶侃运甓励志的故事,以此激励,希望可以永远保持一种勤奋勉励的状态。

军政部设有《抗敌报》,李一氓经常按捺不住,在该报发表文章,见解,各类型文案他都有所涉足。

长此以往,大家对这个新四军中的才子也就多了一分仰慕之心,生活的希望往往是在自身修养的满足上开始的。

他的下属曾这样评价:"初识有威严感,相处久了则发现他是性情中人,说话底气十足,本色使然,率真,君子坦荡荡。淮阴之缘

1942年2月,中共华中局在共同商议后决定任命李一氓为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兼淮海区党委副书记,自此,他和淮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任后,李一氓与当地老干部一起认真分析了当前情势,并积极展开淮海区党政军各项工作。

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建立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巩固与发展这个根据地,并发展当地的抗日队伍。针对巩固根据地主要做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食民食。在淮海工作期间,李一氓采取众多措施推动淮海区的经济发展,并严厉打击各级政党的贪腐现象——"精兵简政"。

他曾为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撰写挽联、情深意切,也在《新知识》杂志上发表了诗作《七·七感怀》:"其中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灭新四军。"一句豪情里流露别样感怀。

整首诗将自己对多年征战的感慨和淮阴的深情展露无遗。1945年9月6日,新四军三师主力以及苏北地方已完成对淮阴城的包围。

然而盘踞在城内的原伪军潘干臣部,拒绝向我军缴械投降。当日下午两点,我军各部队在统一指挥下攻城,90分钟后城内敌人全部被歼灭。

当时已成为苏北行署主任的李一氓随部队一起行动,目睹了这一盛举。两淮的顺利解放,是苏北抗日史上的重大胜利。

年入不惑,正值壮年的他扛起了苏皖人民的生活、工作大旗,较短时间内高效率的政治、文化运转使边区政府在当地民生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最后一批调离淮阴的中央干部,李一氓当天坐着吉普车绕着整个淮阴城行驶了一圈,依依不舍地与这个自己曾付诸心血建设的地方告别。

的确,从受命发展淮海区域到撤离淮阴城,李一氓的坚守不仅是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努力前行,那个地方承载着他的理想,抱负和中国走出黑暗的希望。

黑夜后的黎明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一氓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知识渊博的他开始学习处理国际事宜。

反革命分子锁定了这位党内知识分子,李一氓不久后遭到陷害并身陷囹圄。 历经六年的牢狱生涯后,李一氓被解救出来。

1974年-1982年间,李一氓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常务副部长,主要任务就是对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搞乱了的对外联络工作进行整顿,此时的他已人到暮年,看似垂垂老矣,可斗志却仍未丧失。

此后的工作中,李一氓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功底深入研究调查,在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党关系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顺利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

文物古籍的整理及捐赠

李一氓一生坚忍刻苦,治学严谨,博学之慎思之。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他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论述共140篇,出版专著十余本。

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是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宝贵的财富。由此,中国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最繁荣的10年在李一氓的付出下到来了。

深知中华文化重要性的李一氓不仅在晚年抢救整理古籍,还在多年的试炼中寻求文物。在抗战期间,李一氓每转战一个地方,都会带上自己一路珍藏的书籍或字画。

无论其他战友怎样劝说,他始终坚持着文化无价的理念。就是这样一位喜爱字画和古籍的老人,在人生暮年里决定将自身留存的全部古物捐赠给公藏机构。

其中的366件文物被故宫收藏,4000多部珍贵古籍以及230件文物存藏在北京、成都等地的博物馆内。

1988年春天,四川省图书馆与省博物馆派彭邦明和一位副馆长来到北京李一氓家中收取赠书。"在一条小巷子里,很不起眼的一个院子,那就是李一氓老师的家。"彭邦明回忆道。

重游故地,长眠于此

岁月催人老,心仍系淮阴。1978年李一氓曾携夫人一同重游淮阴故地,在视察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后书写了苏皖边政府旧址碑文。

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也见证了无数苏皖地区人民的解放。1990年12月14日,李一氓同志溘然长逝。

文/文史旺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