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八九式掷弹筒?二战日军所用的掷弹筒是什么构造和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日本八九式掷弹筒

抛弹筒唯一的优点就是不占编制,其实单兵弹药的携带量很少,对当时的中型坦克或者防护好一点的地堡都难以克制,日本鬼用得爽是因为初期咱们还有东南亚军队的火力不强,缺乏重装备

后来美军在越南战场大规模配置枪榴弹,就是学习了掷弹筒优点,改为直射了。 山地作战,枪榴弹作用大重量轻

美军单兵轻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数量太多了,定点消除火力点没啥意思,而且美军迫击炮,火炮反击更猛,不像中国,哪里有连发火力一炸一个准,

对付中国军队占据绝对地面优势,对付美国基本让人家搞去山洞里,一旦地面失去对峙,这东西用处就不行了

这个超轻型迫击炮,战场上肯定有用,尤其是两军近距离接触时,这种曲线轻型可随身携带的武器,往往会有奇效。再与直射型的枪熘弹相互配合,比一般的自动步枪和机关枪杀伤力更大!

在飞机、舰炮、大炮打击下,没有治空权。只能坑道、地道作战,人员伤亡比较大,没有增援,掷弹筒威力就不行了

美军的火力配置更豪华,日军掷弹筒更依靠老兵,后期战斗老兵数量急剧下降,自然没有像在国内的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输在落后的军事工业和整体武器装备上,日本军除了蛮横凶残外,其战略战役战术都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二战日军所用的掷弹筒是什么构造和原理

八九式掷弹筒

二战日军使用的有两种掷弹筒,分别是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由于十年式掷弹筒主要是发射烟幕弹、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一下以发射杀伤性弹为主的八九式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图纸

八九式掷弹筒由十年式掷弹筒改良而成,开发时间在1922年开始,1925年技术本部的测试完成,1926至1930年间在陆军步兵学校进行测试,并强化了炮身支柱与膛线修正,修正版本于1929年开始试产,设计于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实际量产自1932年至1945年,总共生产了约12万具。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车上了膛线并且可以使用专对应的八九式掷榴弹,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装备为日本陆军步兵支援用兵器广泛配发在各部队中,一个小队有2门掷弹筒编制。

八九式掷弹筒所发射的手榴弹与发射装置

八九式掷弹筒的使用范围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地带,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2人,即可携带此装备以及8-18发弹药(重量6.4-14.4公斤)行动,加上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发射机构由发射药与保险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发射筒内部有击发装置,用于击发榴弹上的发射装置。

由于八九式掷弹筒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仅能凭经验射击,因此日军评价,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术。其他的毛病还有前期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还会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树上),加上制造工艺技术不佳,因此掷弹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炸膛,或是因为不发弹留在发射管内没有注意到,再次装填榴弹而造成的炮管炸毁事件也发生过。

掷弹筒是日本发明的吗

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二战日 军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作战前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临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八九式掷弹筒标准发射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发射时先拉击发杆,通过棘轮带动击针杆后移,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以瞄准线对准目标,左手握发射筒,使之与地面成45°,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实施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针解脱向前打击底火,弹药射出。八九式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发射姿势,如前文提到的抵在腿上发射。在卧姿射击时,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杆底部的帆布套,由装填手来击发。掷弹筒还可以单人携行并操纵,但弹药携行数量和发射速度都要大为降低。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在中国战场上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据冀中军区1940年至1941年的统计,掷弹筒破片伤就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特别是根据在山西会战中获得的经验,日军认为掷弹筒比其它武器更适合山地作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这一点从很多日本老兵的回忆中都能得到印证.如《东史郎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茼!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不得已……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 掷弹筒的“没落”和“重生” 日式掷弹筒虽然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二战前期其它国家装备的同口径级别迫击炮相比,掷弹筒在重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携行方便,并可以由单兵使用,由行军转入射击状态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简便。但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则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虽然八九式有膛线.但在近程射击时,弹丸经过的膛线距离很短,而且掌握发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动击发机的瞬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筒身稳定,所以精度上也逊于迫击炮。此外,八九式掷弹筒弹通常只有瞬爆一种方式,只能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使用范围有限。而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延时长达7秒,射出后的手榴弹被对方拾起投出或踢开的情况屡有发生。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虽然二战中英国和苏联都曾装备过称为“纵火掷弹筒”的武罪,但它们与日式掷弹筒差别很大,实际上是一战期间抛射炮的延续。正因为上述种种弊端,所以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昙花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