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老将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吗?张飞能够收服严颜,关羽却只能杀死庞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国里,老将严颜真的投降张飞了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在此事中,史实、传说与演义互相交错,让整个事件如一团乱麻,不知何处是真,何处是假,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连分清都很难,更别说分析了。

我们先来看史实的部分。

据《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张飞不愧是威震长坂坡的一代名将,一通猛攻便拿下了江州,并擒获了巴郡太守严颜。

张飞大概是要摆威风,当场就叱问严颜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这话说的,这江州好歹也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如果打都不打就投降,严颜这个巴郡太守也当得太扯淡了,所以严颜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张飞被下了面子,大怒,就说来人哪拉下去砍啦!

严颜没有被吓到,反而揶揄张飞道:“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砍头就砍头,你生啥气啊!

张飞觉得严颜不怕死,有个性,我喜欢,于是把严颜给放了,然后引为座上客,好吃好喝招待。

史书的部分,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严颜后来如何,一概没有交代。按说严颜乃巴郡太守,应算是整个益州排名前五的首脑人物,若是投降刘备,至少也应是这个级别的官员,不可能从此在史书中消失了踪迹。事实上,刘备平定益州后,把严颜巴郡太守的位置给了成都人张裔。张裔由一个小小的帐下司马被提拔为大郡太守,从此以后便对季汉政权忠心耿耿,后来还成为诸葛亮的心腹亲信。

而史书中既然没有交代严颜的结局,那这就是说书人最好的发挥空间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给严颜一解绑,严颜就立刻成了带路党,说道:“从此取雒城,凡守御关隘,都是老夫所管,官军皆出于 掌握之中。今感将军之恩,无可以报,老夫当为前部,所到之处,尽皆唤出拜降。”然后严颜就一路劝降过去,并以自身为榜样说:“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于是益州望风归附。最后严颜还成了黄忠的好搭档,号称蜀汉二老,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大功。

这些当然是罗贯中瞎编的,而且编的相当扯,竟然还说刘备拿下益州后,以严颜大功,拜其为前将军。刘备自己也只是个左将军,竟然还能封拜比自己还大的前将军,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总之,不管是从正史,还是从常理来看,严颜都是不可能投靠刘备的。据《华阳国志》记载,当初刘备入蜀之时,严颜曾捶胸顿足的说道:“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严颜是刘璋亲手提拔的铁杆益州派,他是不可能加入刘备政权的。那么,严颜为何会在史书中神秘消失呢?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陈寿怎么连个交代都没有,随便加一句“后住江州,病卒”会很费墨水吗?

在重庆忠县当地的民间传说,可能会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答案。民间传说,严颜被张飞释放后,并没有投降,而且在听说刘备最终取得益州后,横剑自刎,完成了自己的忠烈之名。所以,到了唐贞观年间,严颜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谥为“壮烈将军”,其老家临州(今重庆忠县)也被改名为忠州,严颜还被追封为忠州刺史。

图:忠县两大忠烈将军,严颜与巴蔓子

这就对了,在《三国志》的记载之中,张飞表现的粗中有细,颇具政治大局观,知道严颜是益州当地贤达与知名人士,不仅不能杀,还要表示敬重。而严颜虽然表现得不错,但毕竟没像张任那样真被砍了头,李世民用“忠烈”两个字来表彰他就不太适合了。但如果严颜按民间传说那样后来自刎了,这事迹就够分量了!而后来苏轼在经过严颜墓时,也为严颜写了一首赞歌,顺带还把刘备诸葛亮给批了一通……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

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

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显然,苏轼认为严颜最后壮烈殉国了。而宋末文天祥在就义前一年写的《正义歌》里,也将严颜比作四大忠烈之首,说:“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后面三位嵇绍、张巡、颜杲卿都死得极其壮烈,严颜应该也不会差过他们才对。

当然,到了元末明初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传播越来越广,严颜的忠烈之名也就越来越淡了,他一般只作为张飞与黄忠的配角出现,目的只是为了衬托张飞的国士之风与黄忠的老当益壮。但是,这位忠烈的断头将军,却在民间传说中持续以他的忠烈之风,

张飞能够收服严颜,关羽却只能杀死庞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飞能够收服严颜而关羽只能杀掉庞德,究其原因可不是因为张飞能言善道而说服严颜投降,也不是关羽盛气凌人逼死庞德那么简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别呢?

其实原因不外乎有一个,那就是严颜和庞德各自遇到的上司完全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人生遇到抉择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不同:一个选择投降服务新的上司,另外一个宁死不屈,以报知遇之恩。

我们就仔细来分析一下:

首先,严颜的上司刘璋不是什么明君。

刘璋在三国时代以暗弱闻名,其麾下能人智士其实并不少,可是很多人在他的麾下做的并不好,或者说他们的才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许多人一直酝酿着另谋高就,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更好的明主而无法成行。

到底是这些人不够忠心还是刘璋不够明智?究其原因应该是刘璋不善于识人用人,不能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其才干大概是刘璋最大的失误,而如何正确有效的认识和识别谁是人才呢?以刘璋的才能,他大概是无法做到这件事情,因此被人称为暗弱也不为过。

一旦时机得当,刘璋的部下纷纷离散,从最开始的张松,法正到后来的李严,吴懿等人,这些人无不是不满刘璋的暗弱而顺势投靠刘备,以期望在刘备处获得更好的前途,以展其才干。

智谋之士纷纷投靠刘备,其麾下许多武将也在刘备的感召之下不约而同的归顺刘备,正是在树倒猢狲散的气氛之下,严颜偏偏在战场之上被张飞抓获,是殉节还是投降?两条道路摆在严颜的面前。

作为益州之主的刘璋因为暗弱而无法凝集人心,从而导致麾下一盘散沙,最后失去了他们的忠诚。

因此,严颜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对于刘璋其实没有留恋,需要的只是一个颜面而已,只要张飞给予他足够的颜面,严颜还是非常乐意选择生的一面。

其次,庞德顶头上司是旷世雄主曹操。

庞德顶头上司是曹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无论是在三国时期,还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均是声名显赫,不是其他诸侯可以比拟。

庞德原本追随马超,可惜马超不成气候,无法为庞德提供更好更大的舞台。随着马超的失败,庞德只得留在汉中跟随张鲁以期望更好的明主出现。相比曹操而言,无论是张鲁还是马超,他们在曹操面前更如沧海一粟般无法比拟。

遇到曹操,对于庞德来说如同拨云见日一样,坚定了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在某种意义上,曹操借手于汉天子,师出有名,以此征战天下,大义在手,更能够说服天下众生。

庞德要想投降他人,是很难找到比曹操更好更强的人物,不然投降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换主人,总得找一个更好的吧,要是找一个更差的,岂不是让人耻笑,贻笑大方吗?

于禁的错误就在于他投降的人比曹操更差,此后的下场也是世人所知,由此,庞德不投降应该是明智之举吧。

最后,曹操能够提供的东西远超过刘璋。

曹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远超过刘璋,欧美凑刘璋和曹操有可比性吗?如果非要比较,那么一个如同萤火之虫的光芒只能照到后尾那么一丁点而已,而曹操的光芒足以盖住所有的萤火之光,因此站在曹操面前,刘璋会暗淡太多,甚至不仔细看,很难看到他的光芒。

那么对这些麾下之臣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严颜面对暗弱的刘璋,才能无法获得发挥,地位和权势也无法满足,不投降只是没有遇到更好的人,因此投降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对庞德来说,他面对的当世之雄主曹操,没有人能够给他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地位,一旦改换门庭,得到的收益不会比原来更好更多了。

自从庞德投降曹操之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