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经典语录(《最好的我们》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是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最好的我们》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是哪些

请给我一个全世界最好的路星河(文/叶秋臣)

年少的自己,总认为偶然的分隔,就是一辈子。

跨过16岁的那一年,在经历高中文理分班的忐忑,偶然离别的惆怅,你会突然发现这些都曾经是你经历的模样,失去熟悉的同桌,失去熟悉的朋友,失去那些熟悉的味道。

路星河就这样离开。他总能在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条送给耿耿的围巾,那曲献给耿耿的独唱。

比起耿耿余淮的同桌同班同集体,路星河的喜欢追逐的很主动,同时也很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的付出只是单方面的,因为耿耿从来没有回报过什么。但是对路星河而言,或许一个微笑就已经足够,已经只要看看耿耿的笑脸,就已经值得他欢欣雀跃许久,许久。

我看着你,什么都好看。

请给我一个全世界最好的路星河,因为喜欢就要说出来,爱就是要大胆的告白,越是如此,就越是觉得他那么令人心疼。心疼他父亲的暴戾,心疼他一个人的孤独,心疼他不求回报的付出。

但是好感这种东西,就好像拿着一笔预算的钱去买心仪的礼物,先遇到的那个已经花光你手上的银票,后来的只能是远远的巴望。然而你不会后悔,因为你挑选的第一个礼物依旧是你的心头好,这样的选择,你不会后悔,只是惋惜,为什么自己没有两份预算,买下两份礼物。

感情的事情比起礼物而言,更为复杂。在遇见初次遇见余淮的时候,已经命中注定“耿耿于怀”是主节奏,而“耿耿星河”只是辅曲。

路星河是那样一种男孩,看似吊儿郎当的痞坏模样,实则却是专一专情的暖男。

小伙伴们都在为他的离开而难过,从开始对路星河的空降提出反感,到如今他的离开感到悲伤,这个男孩在用自己的力量告诉这个世界,其实喜欢很简单,爱,也没那么复杂。

在火车经过的那几秒钟,路星河哭喊出他喜欢耿耿最简单的话语。就在那个瞬间,我流泪了,为这个男孩那种如此简单的爱,如此纯真的喜欢,感动到泪崩。

于是,那些他对耿耿直截了当的表达,如此潇洒的告别,成为我们最怀念他的瞬间。即便是不断被拒绝,即便是知道她心中那个男孩叫余淮,失败多少次也没有灰心,仿佛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对耿耿的喜欢。他为她补救日本团的照片,为她研究不喜欢的化学只为带来喷泉爆炸的惊喜,用自己的心写每一封给耿耿的连载情书,为她在生日的时候赶回来送上不易腐朽的木板画,而画上正是曾经那个洒脱的打鼓姑娘。他的心里,在不知多久的未来,人生的规划中,永远留存一个她的位置。

一个承诺,绝不是儿戏。

与余淮相比,路星河的爱更明朗。余淮的喜欢很深沉,好感很微妙。大概是他的性格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家庭条件与背景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展现完全不同的求爱方式。每个人喜欢被表达的爱都是非常主观的存在,也许余淮的那种瓶盖刚好对上耿耿的瓶口,而路星河的只能是放在一旁的备选。在那辆告别的火车经过,耿耿知道自己的17岁即将到来,她会带着被别人喜欢的感动,和喜欢别人的心跳,走入自己的17岁。

告别路星河这位心灵导师,告别余淮默默关心的学业帮助。

我曾经很希望自己有个余淮一样的同桌,但更希望身边陪伴一个路星河一样的知己。我们都是在《最好的我们》中,寻找曾经自己读书时点滴相似的感动。在执着于选择的青春上,我们都在十字路口徘徊与踌躇,大到人生志向,小到情感归宿。

曾经的我们,青春的我们,最好的我们。谭松韵与刘昊然这对“耿耿于怀”很带感,表演很自然不雕琢,“耿耿星河”也是同样出彩。王栎鑫的感觉和他在《暴走一班》中饰演的程念有些相似,基本上角色空间很大,手到擒来的流畅。那种痞坏的感觉格外好,同时单方面的付出也令人心疼。这些角色们,正在用自己的人生谱写这样一首奏鸣曲,他们明朗的步伐,写满青春的痕迹,走向下一段人生的辉煌。

说实话,我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剧。难得的清新校园,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刻意的校服美化,没有打着青春的旗号却始终俗套的玛丽苏都市言情。它真实的反映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以及那些触动内心最柔软瞬间的感动。

或许,我们一直在期待这样一部青春剧,可以不带任何奇迹色彩,穿着曾经熟悉的老土校服,只是写那些曾经的日子,单纯可爱的少年们,纯真善良的姑娘们,那些不完美略带着躁动的我们。

那些年的我们会执着的想着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把那些暧昧美好的感觉轻轻埋在心底,会惊异为什么那个年少的自己,当真会爱上一个人,总是纠结“喜欢”和“爱”的区别。

也许,这就是我们曾经的青春吧。

然后,我想再一次拉着你的书包,说那句等等我。

等等我。

——————————————————————————————————

图文/叶秋臣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头条号@叶秋臣)所有,叶秋臣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分享--

2016年的高考落下帷幕,《最好的我们》也走向最终的结局。与之前轻松诙谐的氛围不同,在尾声之前,19集与20集的故事显得格外虐心。

各种离别,各种抉择,各种方向,各种人生。

好像整整铺垫18集的美好,就是为了最后这些沉重埋下的炸弹伏笔。只是那样一瞬间,就发现人生不过是在每一次支离破碎中再去寻找下一个爆发点,寻找的过程,就是成长。

生活总是推着我们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有时候它不会告诉你何时才是转折点,但是当那个瞬间到来,你却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任何事,任何人。

然后,丢失自己,放弃自己,寻找自己,重回自己。

有没有这样一个瞬间,你突然发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任性的小孩子,而是慢慢变成一个大人?

原来成长的代价,就是牺牲青春。

当耿耿借着微醺的酒意,对着余淮说出她可能被迫要出国发展的时候,虽然只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却已经感受到因为生活而不得不妥协的无奈与无力。

“那要下一个离开的是我呢?”

当耿耿对着余淮说出她希望能够投考北京电影学院,这个“一直坐同桌”的承诺,上升到未来他们要“一起去北京”,显然更添一份厚重。但相比之前两人必然的离别,却是多出一丝希望。

“耿耿,你真的要努力了,不然,可能去不了北京了。”

原来,片名中最好的“我们”,不单单是令我们心有触动的耿耿余淮,还有那些令人惊艳的配角们。

蒋年年(贝塔)——

在知道自己要离开振华去北京读书,平日里最叛逆的她,也只能无奈地被推向下一个节点。突然发现自己的力量原来这样渺小,小到无法改变事情的走向,只能与耿耿简单借酒消愁,只能坐在楼梯上落寞歌唱,只能带着徐延亮的喜欢,和喜欢张平的心跳,继续成长。

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心好痛,好似全部神经被瞬间揪起,心酸的滋味一触即发。

“你能不能别叫我蒋年年,叫我一声贝塔,我最亲密的人都是这么叫我的。”

徐延亮——

原来想过与你一起去北京,但猛然间发现拥有表白的勇气还远远不够,所以我撕碎了那张与你同去一个城市的火车票。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带着更多的诚意,去北京找你。

简单——

原来他只是喜欢我对他的好,而不是喜欢我。离家出走并经历生死考验后的自己,才发现原来单方面的喜欢好累,累到我已经耗尽全部的力量,而你还是无动于衷。

从此以后,我不需要因为你的存在而勉强留在理科班;

从此以后,我懂得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从此以后,那个多年以来痴心不改,念念不忘的人,终归要放弃。

“以后再没有人像你对我这么好。”

“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对你好的人了。”

韩叙——

原来习惯相伴的人突然离开,才懂得曾经心动的感觉叫做喜欢。望着放在你桌角的面包与牛奶,才发现最遗憾的,是我终究还是错过了你。

也许,余淮说的很对。很多事情在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譬如简单之于韩叙。虽然那些出格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发生,但却成为简单想通一切的契机。并不是你喜欢的人就一定要爱上自己,并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能分出是非对错,这个世界,远远不止黑与白这样简单。

有人说年纪太小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懵懂的理解,才是对感情最深刻的表达。当人们有一天真的能够给自己想要的伴侣勾勒出一张标准下的草图,那爱情,也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记得我们每当学会一个新的词组,总要用过往接触中最简洁的短语来解释它的含义,这些概念的解答通常浅显易懂,在感情上亦然。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