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到底是谁摆的有什么依据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到底是谁摆的有什么依据吗

空城计,一种心理战,指的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城内空虚,即所谓“虚者虚之”。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纯属罗贯中虚构出来的,而最早使用空城计的,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话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令尹叫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

尽管他用了很多种方法讨好,可文夫人都无动于衷,于是他就想显显自己的能耐,建建功、立立业,让自己的这个嫂子刮目相看。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军一路攻下好几座城池,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压根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有人说要不我们投降吧,反正也打不过,也有人说要拼死抵抗,这时,上卿叔詹站了出来说,你们这些都不是好主意,我们跟齐国签有盟约,如今郑国有难,齐国是会出兵相救的,不过我们得守到那个时候。

怎么办呢?

叔詹就说,我们把城门打开吧!

众人说道,这是疯了吗?

叔詹就解释道: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所以肯定不敢轻举乱动。

于是,郑国按照叔詹的建议,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同时下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埋伏,想诱我中计?这般想着,都不敢妄动,等候着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后,也觉得好生奇怪,不过,他没像司马懿那样马上离开,而是率众到城外的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必定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就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

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马已到,楚军定不能胜,再加上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就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且所有营寨都不拆走。

次日清晨,叔詹登城一望,告诉众人公子元已经撤军了,众人都不信。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什么是空城计为什么司马懿会上当呢

空城计是巜三国演义》里突写诸葛亮智会的一个典故,一方面,是神化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政通人和、知天命、晓生死,他早己卜算岀那天虽凶多吉少,但不至身死,第二方面,他闭城逃跑也是来的及的,但那是下策,不显其神威,第三方面就是攻于心计了,他知道司马懿谨小慎微,轻易不敢莽撞攻城,如果是按这三方面来说,诸葛真神人也!但演义归演义,估计还有其他人为因素在里面。

一、诸葛亮雄才大略,神通本领谁吹岀去的,三顾茅庐他的那些朋友,石广元、司马徽、徐庶、孟公威等人,对、这里面有个司马徽和司马懿是有关系的,在认识的时候是说起的,这就是说,虽各为其主,但私底下还是都有关糸的,因此诸葛亮心底也是有底牌的,凭司马徽这层关糸,司马懿是不会弄死他的。

二、事情也有巧合处,司马懿也知道自己的才华和处境,弄死诸葛亮,一是没有自己对抗立功之人了,二是曹操父子早怀疑他,他行事如屐薄冷,诸葛亮一死,他也就结束了政治生涯,离死不远了。

三、司马懿也知道诸葛亮与司马徽的关糸,如果此时弄死诸葛亮,司马徽交待的复姓者不可杀,只可耗,就会失信于司马徽,因此,他也不会攻城。

从这些可从分析到,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人才,他们的确权衡利弊,纵横捭搕,司马懿何尝没看岀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弹的什么曲,弹的是司马懿耳详能熟的,一听即懂的曲子,那些摆设一看即知,只有神化诸葛亮,他才会耗死曹操,因此司马懿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后来的结果大家有目共暏。

这不是逗着玩的问题,而是通过空城计刻画人物思想、关系、智慧的间接表现,如果空城计史实,那就是上面那些关糸了,如果是演义,也是作者熟通了这些关糸而创作的吧!

《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空城计主角是诸葛亮吗

整本三国演义,是元未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文献,再加上自己的想像,通过文学加工写成。整本演义除了大主线尊重了历史之外,其他的细节基本上是杜撰,添油加醋,张冠李戴,真实性相当低的!

对人物的刻划是非常的鲜明!如:刘备的仁,但历史的刘备是一个英雄人物,行事干炼,军事才能一流,追封昭烈皇帝!

整本演义以尊刘,贬曹,为主线,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三国无义战!

所以以我看,三国演义没有真实性可言!况且人家罗贯中在抬头写的是:三国演义,既然是演义,就是编出来的故事。

但极度可笑的是,很多人还在探索它的真实性,甚至民间还有:真三国假西游一说!

空城计是谁提出来的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之,可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有在演义中有。可《三国志》中却找不到空城计与诸葛亮的关系,三国演义广义上都认为是偏汉,自然就写到了诸葛亮身上。

《三国演义》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写这段的时候,个人认为没有吃透司马懿个人的性格,司马懿为人应该跟曹操很像,可以说是不相信任何人,生性多疑,若怀疑有伏兵,完全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或者分小队人马冲进城中以探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供人茶后闲谈乐趣乐趣!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空城计应该是曹操提出来的。

据《三国志》记载兴平二年夏,吕布与陈宫会合,集结了一万大军攻打曹操。可曹操军队当时都去城外收麦子去了,短时间内无法回来,曹操当即下令,所有随军家属女眷登上城楼站岗。

吕布大军抵达城下,看见满城楼的莺歌燕舞,曹操站立其中,转头又看见城边的树林深不可测。心想:曹操这个奸贼必定有诈,于是调转马头,撤兵。

回去之后吕布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受骗了,越想越恼火,于是第二天再次领兵攻城。谁料到曹操前一晚紧急把士兵调回,埋伏在城边的树林里,打了吕布个措手不及。吕布大败,只好去投奔刘备。这就是三国志中的空城计。

两个版本的空城计:其实人物环境设定的不一样,演义中人物设定在司马懿,凸显出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多疑性格,演绎出空城计这一桥段。而三国志中的人物设定在曹操,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处事作风,更体现出曹操与常人不能匹比的军事胆量!

不管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也好,三国志中的空城计也好,都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真实的历史就随他去吧!这两段空城计让我们一代代以民间传闻来传颂吧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谁用过空城计

提到空城计,大家下意识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都会赞叹诸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