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优品广告语(为什么三年前火遍全中国的聚美优品,三年后却变成电商的“伤仲永”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三年前火遍全中国的聚美优品,三年后却变成电商的“伤仲永”

聚美优品没落的核心是卖假货,在还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就受到了跨境电商征税的政策性变动,最后就一蹶不振,而陈欧的个人要为企业没落付最大的责任。

聚美优品用了3年销售额从10万到6亿然后上市了,又用了3年从市值57.8亿美元下跌到3.97亿美元,快速崛起和下跌让人唏嘘。

1、聚美卖假货,透支了企业信用

假货风波是聚美优品转折点,2014年7月底,祥鹏恒业商贸供应商造假,手表业务全部是虚假的,但聚美先是抵赖,然后是道歉,但是资本和用户都不认可,最后股价4个月持续下跌,被多家律师事务所起诉。

2、竞争对手崛起,聚美无力抗争

假货风波导致聚美业务受到重创,但此时海淘兴起,但是聚美的但供应链和物流都跟不上,并且假货风波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考拉海购等产品崛起的时候,聚美就不行了。

洋码头、小红书、蜜芽,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等,每一个都是强大的对手。

3、 私有化让资本市场失望

在股价下跌时候,陈欧不思进取,反而要以极低的价格退市,当时退市价设定为7块,被人称为陈七块,和巨没有品。

4、 业务转型不顺,陈欧能力缺陷

聚美优品想要拜托困境的办法是作死,不断的调整业务,但是都没有起来,进军影视文化产业、智能家居、共享充电宝也,反而耗尽了聚美的品牌和资金。

你还会用聚美优品吗?

聚美优品为什么私有化

提起聚美优品,或许不少男性朋友可能会感觉很陌生,但提到“我为自己代言”这句能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相提并论的流行语,许多朋友可能就会非常熟悉了。而“我为自己代言”这句广告词,也正是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的得意之作。

作为一代网红企业,2014年就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聚美优品,如今却已是风光不再。近日,聚美优品发布公告宣布完成私有化,成为母公司Super ROI的全资子公司,并已请求暂停股票在纽交所的ADS交易。至此为止,聚美优品在上市6年后,选择了撤离美股。

“退市私有化”顾名思义,就是部分股东通过要约收购等方式,将大量分散的公众股东所持有的股权回购后,股东人数减少至私有公司的数量,并从证券市场退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上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里程碑,能够从公开市场上吸纳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如非必要,退市往往也不会出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脑海中。

事实上,上市公司私有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目的。其一是某些上市公司在经过评估之后发现,在其他股票市场上市将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好的估值,因此选择退市,这里的典型就是2012年阿里巴巴从港股退市。第二种就是改变股东结构,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私有化要约来驱逐部分“绊脚石”,例如DELL在2013年谋求私有化退市就出于这个原因。第三种则是有些上市公司不满意股票交易所的监管,希望寻求更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而从2016年初陈欧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来看,聚美优品的第一次私有化要约是因为股价被严重低估,私有化后有利于其今后的业务发展。话虽然是这么说,但2016年的第一次私有化要约时诚意却似乎并不是很足,每股7美元的回购价格当时也大幅低于其上市发行价22美元,因此也导致了大量中小股东维权,甚至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投诉。

在一片质疑声中,聚美优品于2017年11月宣布撤回私有化方案。但时过境迁,两年后再度提出私有化要约时给出了20美元/ADS的价格。虽然咋一看这一价格已经与其上市时的发行价接近,但实际上在这次私有化要约发起前,聚美优品按照10股合1股的做法,将1ADS代表1股变为代表10股,也就是说这次私有化的价格是如果按照合股前计算,只有每股2美元。

按照正常的情况,此前7美元的价格中小股东都不能接受,2美元显然肯定也没戏,但事实上这次的私有化要约可谓效率极高,聚美优品仅仅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走完流程。而之所以情况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外界认为,一方面是聚美优品有两年的时间来不断的洗筹码,将反对的中小股东陆续出局;而另外一方面其如今的局面并不太理想,中小投资者的心态也变成了割肉止损,也使得20美元/ADS的该要约价在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基础上,还溢价了15%。

因此业内有观点认为,万般无奈或是聚美优品私有化的真实写照。当年作为首创“化妆品团购”模式的国内知名美妆电商,聚美优品在那时精准找到了“女性”、“团购”,以及“电商”这三大关键点,成立仅三年后便创下销售额超60亿元的成绩,也一度坐稳了国内美妆电商第一把的交椅,而在其股价最巅峰的时候为39.45美元,市值更是达到57.8亿美元。

但聚美优品的高光时刻却像龙卷风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假货风波揭穿了聚美优品的“画皮”之后,陈欧慷慨激昂用百万巨资来打赌聚美优品的做法,最后被娇兰与兰蔻这些曾经宣称的合作伙伴一一否认。因此外界认为,或许在更深的层次上聚美优品的糟糕局面,是陈欧撇不开“网红”思维在作祟,仍然想靠频繁“刷脸”的简单方式来获取流量,而没有选择进一步修炼内功。

因此在这样一路滑坡之后,如今聚美优品的市值仅为2.27亿美元,甚至不到巅峰时的5%。因此为了扭转局势,聚美优品此前选择跨界转型,投资了母婴类电商平台宝宝树、智能家居领域制造空气净化器,还成立了影视公司聚美影视拍电视剧,但结果大家显然也都看到了,这些业务几乎都没有达到此前的高度。

但好在,陈欧押中了共享充电宝这一风口。2017年聚美优品花费3亿元收购了共享充电宝街电约82%的股权,这一举措在当时却并不被市场所看好,甚至还引来了王思聪的嘲讽。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多时间过去之后,在摩拜单车卖身美团,ofo变身老赖之后,共享充电宝却风生水起。而根据聚美优品公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其21%的营收来自街电贡献的“市场服务”业务。

因此外界有推测认为,或许在垂直电商领域已经没有容身之处后,聚美优品或许会摇身一变加入到如今火热的共享充电宝领域。而根据艾媒咨询在去年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街电的市场份额几乎占据了国内这一行业的半壁江山。

既然美妆电商或者跨境电商在淘宝、网易考拉,及唯品会的挤压下,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而共享充电宝却正在起飞之时。因此聚美优品在完成私有化之后,或许陈欧未尝没有将街电这一业务作为核心资产,再度上市的计划。

聚美优品从市值百亿美元缩水至9亿美元,这是为什么

2012年,一则“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让聚美闯入大众视野。两年后,聚美赶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之前赴美上市,陈欧也因此成为纽交所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CEO。然而目前来看,聚美显得后劲不足,从市值百亿美元缩水至4亿美元。

1、质量问题首当其冲

上市后不久,有供应商被曝向包括聚美在内的电商平台供应假货,聚美遭到美国律所起诉,后来又有内部员工爆料,聚美一直在海外采购来路不明的假冒化妆品,接连不断的质量问题为其带来致命打击。

2、私有化受挫

此前,聚美优品走向私有化道路,陈欧、戴雨森、红杉资本等以7美元的价格对聚美实行私有化。这一举动遭到外界“蓄意私有化并企图套现”的质疑,引发股民信任危机,也削弱了投资人对中国拟上市公司的信心。

3、管理者分歧

聚美内部管理层在公司前景的认知上一直存在矛盾,管理团队始终不能固定,公司运营受到很大影响。戴雨森认为商务是电商平台的本质,而陈欧更依赖个人形象打造品牌。如今,联合创始人刘辉、戴雨森、CFO高孟、郑云生等均已辞职。

4、外部环境不利

近两年,聚美一直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小红书、洋码头、网易考拉海购等平台营销花样不断,加上各种代购、微商抢占社交高地,对聚美造成冲击。此外,2016年出台的“48新政”使境外化妆品成本上升,利润降低。

5、转型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