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认识世界时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吗?你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人在认识世界时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吗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你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是什么样

谢谢邀请。人来到这个世上走了一朝,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对于人生正确性的理解。我希望我能够华丽的谢幕。也亲身经历了两次亲人的离世。奶奶过世的时候,下午的时候姐姐还在给她输液。傍晚的时候我妈去送饭,她已经走了,很安详。去年父亲去世之前,叫姐姐通知我回去,我匆匆忙忙的赶回去,到家是下午6点半,与他拉拉家常。看着他瘦弱干瘪的身躯,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我心如刀割。两年前他自己画了一个图,想给自己造一个漂亮的坟墓。农村的很多人都这样。我一直都很反对这种活在世的人老是想着身后的事。而不是活在当下。但当得知他得了癌症晚期无药可救的时候,我仍然查询了很多资料,重新给他规划了更漂亮的天堂。我用平板电脑给他展示,那一刻,他好像突然又醒悟了,他说没有必要去花这些冤枉钱。第2天早上6:00的时候他也悄悄的走了,很安详。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痛苦的煎熬中度过。这也许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我妈跟我讲邻居家的那个奶奶是最可怜的。年少时我就知道他的女儿和女婿对她都很苛刻虐待。每次回去见到她,都还背一个很大的竹篓打猪草。我妈说如果她没有完成任务回家可能会没有饭吃,还会被打。我妈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媳妇,对我瘫痪的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了10多年。老奶奶想吃豆花叫女儿赶集的时候给她买一些,可是她女儿回来跟她说没卖的。我妈做了豆花,亲自给那个奶奶送去。她女儿只用小碗给他勺了一碗。可能奶奶很久没有吃过这些东西了,一口气就喝完了。她女儿却在旁边冷嘲热讽的说,你八辈子没吃过吗?据说她死的时候头搭在床边,面目狰狞……

我跟儿子开玩笑说如果哪一天我走了就把我烧成灰,撒入长江里面,我随着江水去看看大海。儿子说不环保。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那好吧,撒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总可以吧。尘归尘,土归土。我不需要搞什么仪式,也不需要土葬。有时候我都在科幻。可能我们只是这个宇宙的一个粒子流。恰好留在地球上变型成人度过了短暂的几十年而已。这之后继续在宇宙之间游离。所以,我希望活着的时候就好好的活着。不争,不辩,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一位茶叶店女老板,和我聊心的美妙奇妙奥妙。说的颇有几分道理,我又买了她三饼普洱。

这位茶叶店的女老板清姿卓越,逸雅宁馨,兰心蕙质。除了生意做的并不好,其他都挺好。

我常常去帮她买茶叶,与她常有交谈,发现她说话挺有意思。

有一次我看到她捡了一朵鸡蛋花放在她的茶桌上。

我就问:王阳明的那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她说:你要搞懂这个,从字面上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即使别人说的清清楚楚也没有用。

至于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能对你的智慧或者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更难说了。

有许多人对王阳明心学非常感兴趣,把他推崇的很高,但是具体是拿来干嘛的,却众说纷纭,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最后其实大多数都是拿来充谈资了。

可是这句话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者说日常的修行中,还是有点帮助。

我说:那有什么好处呢?

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洞察了生灭这两个字,可能会拥有一个比较自在和清静智慧的人生。

有许多事情的生灭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说一个肥皂泡刚吹起来,大概几秒钟就破灭。

天空中的一朵乌云,也可能就几个小时就消散了。

一朵花长得再娇艳,它最终还是会凋谢,这种生灭的现象谁都能够观察到,并且都能够理解。

因为这种生命的生灭现象非常短暂和明显,我们能够居高临下的随意的看到。

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比如自己这一生从生到死这一场生灭,又比如一段亲情和爱情,一场事业,因为这些东西的聚和散从生到灭的过程稍微长一点。

就因为这个长短的区别,让我们对他产生了很多执着。

还有些生灭过于快速以至于表面上我们看不到,如大海大江,我们只看到波涛汹涌澎湃,却不知道微细的生灭其实在里面包涵。

庄子讲故事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在一天之内就经历了生死,所以它根本理解不了日夜分别。

我们有时候活得挺像庄子口里面的朝菌和蟪蛄,眼光格局就是卡在那一个范围出不来。因为这些聚散分离得失而产生很多的烦恼痛苦。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灭呢?生灭是一切事物的自然规律。在佛法里面有4个字形容所有事物的这一过程叫做: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这4个阶段是连续不断的。这个连续不断就是道家讲的,生生不息。

实际上生命的过程就是生生不息。就如我们的欲望,念头,思想,都在生生不息的轮转。

如果你看看我们自己的呼吸就是这样。一吸一呼,这就是生灭。

在面对呼吸这样的生灭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你吸进来呼出去有什么特别的大不了。可是这个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那么又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这样的一呼一吸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在支撑着这样的生命动能呢?

换句话说是什么样的大造化能体,能够实现,当我走到花面前看这朵花的时候,

我能看到花的颜色,闻到花的香味,感受到花带给我的精神愉悦并且同时体验到我和花的存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生一生二三四万物的道。就恰恰是这生生不息的万物演变的本质之体。

可是一个人如果不去修行,也没有去体会观察这样的事情和逻辑 ,会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个生命功能这么奇妙。

我们为什么能够吃东西这么香,看得到这个世界的五颜六色,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来做抽丝剥茧,去剥开无明,看到本来的真相。

王阳明给出一个答案是心。六祖慧能给出的答案也是,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

我说:那到底什么是心呢?

她说:走到这里应该暂停了,不要去执着问什么是心了?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七个处位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都无法确切的回答认同,

你用思维去思考这个,永远都得不到精准的答案。

所以古人常说心需要去悟。王阳明说心需要去磨,去哪里悟?去哪里磨?

当然是去你生命当中。

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吧,因为我们有一场大概七八十年的生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