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词西江月?上联:西江月,如何对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填词西江月

要了解一些格律的知识,然后再对照西江月的格律填:

格律对照例词:

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好梦枉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多读几首,读多了感觉就出来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代】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代】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二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

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

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代】刘辰翁

天上低昂仰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很美的词牌,流传下来的词也大都经典。

上联:西江月,如何对下联

西江月,

忆故人

西江月

满院春

(忆故人,满院春均为词牌名)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宋江在江洲浔阳楼题写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与另外一首七绝一起,被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断定为反诗。黄文炳其实没有说错,这两首诗词确实够得上反诗级别,预言了宋江造反,也隐藏了《水浒传》文本背后的故事。

据题主介绍,有人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宋江的这首词无论从诗词角度看,还是从《水浒传》故事、主题看,都不失为一首佳作。如果从结合文本出发,解开这首词的含义,就得为施耐庵的绝佳文笔而拍案叫绝了。

这首词被《全宋词》收录

唐圭章先生于1939年完成《全宋词》的编纂,其中,收录了宋江两首词。这两首词分别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外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这就说明,唐圭章先生还是看中了宋江的作品,够得上了入辑水平。

其实,这两首词的作者不是宋江,而是另有其人。《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宋江”在七十回之后题写的,是续书故事。续书不是《水浒传》,也就不是施耐庵的作品。因而,如果要给这首词署名,恐怕应当是“无名氏”。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则是可以落实版权的,其作者不是宋江,而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通过书中人物之手,题写了这首词。所以,唐圭章先生如果稍微严谨一点,这首词就应当署名为“施耐庵”。

唐圭章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词的版权判给了宋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因而,这个历史人物也有可能题写过这首词。但是,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正式的传记,更没有史料记载他写过诗,填过词。所以,《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施耐庵所作。问题是施耐庵不是宋人,假如以他署名,就不能把这首词收入《全宋词》了。

假如我们换个作者,再来读这首《西江月》,是不是可以改变点看法呢?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大概是把这首词默认为宋江所作,便以作者的人格来判别其作品的水平了。说“宋江”的这首词写得不好,恐怕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是《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的上半阙,写得好不好呢?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为何?

开头两句说的是宋江年轻时的理想,与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宋江也是期望攻读经史,在科举士途上有所成就。这样的理想志向没有错,是当时士子们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一大途径。

同时,“自幼”二字也隐含了宋江父母的希望。家道殷实的宋江有读书条件,父母希望他攻读经史 ,通过科举士途出人头地,改变宋家务农的命运。

不幸的是,北宋时代人人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宋江不能做。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宋江父母却不能培养三郎读书科考。因而,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的理由之一,就是宋江热衷功名,这首词格调不高。

北宋时期,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仁宗朝就出了六位。而这六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全部都是通过“自幼曾攻经史”而成就功名的。而且,他们并非只写写文章,填填词、作作诗,而是以权谋治理国家,与宋江一样,“长成亦有权谋”。古代士子科举高中,则名利双收,权谋兼得,宋江在词中的自述,完全是那个时代非常正当的诉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宋江学业不佳,没有走通科举士途,牢骚满腹。因而,自比落入荒丘的猛虎,等待时机,做一番大事。北宋末年世道纷乱,宋江有此志向,其实也不为过。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词的下半阙陡传笔锋,宋江感叹命运不济,非但没有经营好仕途经济,反倒做了一名阶下囚。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宋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与文本故事高度契合,十分协调。

然而,最后两句则有点莫名其妙,宋江与谁有如此大的冤仇呢?“血染浔阳江口”分明说的是要找江州人报仇啊?但是,此时,江州人招惹了宋江吗?

假如说《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有点瑕疵,或者说写得不好的地方,恐怕就是这两句。宋江在科举仕途上没有通达,不能怪别人,自己大概也是个学渣吧。刺配江州,也是自己私放晁天王,招致怒杀阎婆惜。自己做下的勾当得自己承担,怎么要找江州人报仇呢?

这一处文理不通,当然是写得不好了。但是,这两句又恰恰是这首词最要紧之处,恐怕也是最精彩之处。

这首词好在哪里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白描直叙的手法,概括了宋江三十年以来的人生旅程,简洁明了,十分凝练。当然,白描式的叙述恐怕就缺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