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叛乱”是清朝的一大“痛点”,最后是如何被彻底解决的?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有哪些著名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西北叛乱”是清朝的一大“痛点”,最后是如何被彻底解决的

纵观大清王朝历史,“西北”一直是威胁王朝政权的一枚定时炸弹,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多次爆发叛乱。

历经康、雍两朝,大清王朝在对抗西北叛乱,尽管占据上风且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并没有彻底抑制反叛势头,最主要由于反动势力存在,西北地区一直没有真正归属大清王朝版图,“西北”俨然成为大清王朝君主们的一块大心病。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年轻的乾隆皇帝继位。年轻人踌躇满志,上位伊始他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定要在自己执政时期,完成祖、父两代帝王未完成之宏愿——彻底征服西北。

乾隆十八年,这征服西北的机会悄然而至,既模糊,又突然。

原来,噶尔丹策零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挣立汗位而相互厮杀,搞得准噶尔内部四分五裂,前几代雄才大略汗王创造之辉煌也被挥霍一空,准噶尔汗国落寞了!

就在乾隆十八年,蒙古部落的三位车凌(首领)因为不堪内部战乱之压迫而选择归顺清廷,而乾隆皇帝则敏锐地察觉征服西北的时机到来了。

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了三位车凌,积极了解蒙古内部情况之后,乾隆皇帝决定对西北用兵。乾隆皇帝将自己主张公布朝堂之后,反对之声不绝入耳。大部分朝臣认为,此时西北蒙古彪悍顽强,不来攻打中原就不错了,难得当前太平盛世,皇帝的主动出击岂不是自讨苦吃?而且时间仓促,如此大规模之战事,在毫无准备之前提下,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应该说,大臣们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乾隆皇帝清楚,时机转瞬即逝,作为最高统治者,关键时刻必须要当机立断。

在力排众议之后,乾隆皇帝乾纲独断地决定征服西北,乾隆二十年,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实际上,战争的过程并非如预期那般顺利,甚至是十分艰苦,而且又出现反复。清军在先后击败了以达瓦齐为首的准噶尔蒙古军队之后,以阿睦尔撒纳为首的一些蒙古贵族又出现反叛。这阿睦尔撒纳身份比较特殊,此人乃策妄阿拉布坦之外孙,又是厄鲁特蒙古辉特不台吉。因为与达瓦齐之间的利益纠葛,开始依附清廷,也成了清廷平定准噶尔的向导加急先锋。

清廷平准胜利后,阿睦尔撒纳以“卓著功勋”被清廷封赏为双亲王爵位,食亲王双奉,应该说,这个封赏已经是超规格了。但是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在通过战争取得在蒙古地区利益之后,又举旗反清。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客观上促使了清廷对厄鲁特蒙古的毁灭性打击。

阿睦尔撒纳兵败逃亡到哈萨克和俄罗斯,俄罗斯一直关注准噶尔战事,其企图不言而喻。最后他因染天花而病殁,年仅35岁。另外,战争最终的受害者永远是普通百姓,清军出兵比较仓促,粮草等后勤补给并不充分,因此给蒙古人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这也是平定大业会出现几次反复的客观事实。

而之后的“回部叛乱”只是西北战事的衍生,乾隆皇帝急命平定大将兆惠领兵平叛。兆惠临危受命,在一度被敌军层层围困的不利情况下,竟然神奇地拖垮敌军,待援兵到来之后而反败为胜,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祖国之统一,兆惠将军确实是功不可没!

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西北地区正式成为大清王朝版图一部分,这是之前王朝仅对西北是名义上的管辖,绝非可以肩比之的。尽管在战争过程中,乾隆皇帝出现过很多失误,甚至是一些残忍的决策,但仅就维护国土的统一,乾隆皇帝作为时代的统治者,确实值得后人称颂。

西北叛乱就是这样彻底解决的。

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有哪些著名叛乱

嘉靖二十一年,云南元江(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土知府那钦去世,那钦的儿子那宪年仅十三,由其叔那鉴摄印,打算不利于那宪。那钦旧部为了保护那宪,向云南的“沐王府”,就是金庸《鹿鼎记》中那个世镇云南的“沐王府”请求,以巡抚和巡按的名义下令,让那宪前往昆明,理由是读书习礼,实则保护。

到了嘉靖二十五年,十六岁的那宪长大成人,朝廷派遣旗牌官一人,指挥、知州各一人,护送那宪,索要那鉴所摄“印信”,迫不得已将印信交还。

那鉴把持印信多年,早就打算据为己有,不愿意将印信交还。此前早就以叔叔的名义,大肆割掠属于那宪的庄资,如今假意让出土司府,自己搬到别处,同时阴谋贿赂那宪的奴仆,打算谋害那宪。“约定事成得印,则奴亦得为招霸,且重赏。”“招霸”就是当地土语“头目”的意思。于是这个奴仆果然在夜里暗杀了那宪,用的是火枪,可见云南当地土司为了对抗中央,早就蓄谋已久,大肆购买葡萄牙、西班牙火器。

图 明朝时期的云南地图

没想到的是,这个奴仆枪杀了那宪,那鉴并没有履行诺言,反倒上报“临安府”,不过这个临安不是杭州那个临安,而是今天的建水县,明清两代为临安府,这里有沐氏勋庄和直隶云南都司,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栽赃那宪私通那个奴仆之妻子,那个奴仆因此“怒而杀之”,之后还残忍的杀人灭口,活剥内脏,因云南湿热尸体腐坏,还都用盐给腌上,做成肉干。充分体现土司的野蛮、落后,之后将那个奴仆的首级、内脏、尸体装在三个盘子里,前来邀功。

那宪有一个舅舅叫丰鸾,知道真相,报告了巡抚和布政司、按察司。责成“临安兵备道”处理。明代“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是明朝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早期主要就是管理边疆,所以西南地区的兵备道最多。

由于明朝收复云南时,当地的图集文献、档案资料都被元朝兵燹焚毁,明朝暂缓取消土司制度,摸索前进,早期就是如遇到土官绝嗣、土官之间互相仇杀或叛乱被平定、土官犯罪革职等,当地的土司制度即被废除,改由流官接任。

图 明平云南之战

兵备道知道那鉴实力强大,难以处理那鉴,就借此机会,推说“仇杀”是土夷常有的事,不予追究了。借此机会派遣政府官员用好言安抚,同时下谕让那鉴让出印信,与流官通判共同执掌地方权力。此后三年多的时间,朝廷数次派遣官员前往接受权力,但没想到那鉴为保住自己在当地的绝对统治,一手软一手硬,软的是每次都给前来的“流官”每人白银二千两,你也别回去了,就在我这,跟我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如果流官收了,就唯那鉴事从,一同隐瞒朝廷。硬的是,如果拒绝不收贿赂,就用毒药毒死,对外说是水土不服,因病而死。完全是独立王国,朝廷无可奈何,不服临安兵备道也只能期盼赶紧任期到期,调到别处去,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为了保住自己权利,《明史》载,还不惜“密约交蛮武文渊谋乱。”

终于嘉靖二十九年,云南巡抚和御史奏请朝廷剿灭那鉴,朝廷遂任命浙江台州人石简为云南巡抚,奉旨征之。此前嘉靖二十三年,徐樾以副使督学贵州,如今又擢升其为云南左布政使,一同参与了平定那鉴,彻底恢复朝廷的统治。

图 钤盖在公文上的云南布政使司印文

此时正值四月至八月,元江地区,天热瘴甚,本来不适宜这个时候用兵。无奈石简原来在贵州布政使时,有少数民族暴乱,抚按攻剿难克,遂命石简以威望招抚,简受命后单骑前往劝谕,事态得以平息。

但是贵州和云南不同,贵州不和边境接壤,山地多,更贫瘠,气候也凉快,大军一到,恩威并施,也就归顺了,所以石简一到任就下令出兵元江。

而元江直接连通边境,实力很强,离心倾向更强,元江地区是两山险而夹一道,那鉴就占据两边高山,同时在中间的道路的两边挖掘濠沟,又引山水注入濠中,使明军无法攻上两侧的高山,并令军队埋伏在山莽中,大军从山道中进入,前有壕沟阻挡,两侧有大军埋伏,纷纷中火枪而堕入水中。只能顶着酷暑和土兵对峙,人困马乏。大家请教巡抚石简下一步如何进展,此时石简也是无计可施,只能问计与徐樾,徐樾是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地位仅此于巡抚,本不随军行动,此时是前来劳军的。

改土归流

徐樾献计“擒贼先擒王”,只随身带着几名布政使司的衙役随行,自己一马当先,信马由缰,装作前来招安,要求会见那鉴。暗中吩咐扈从,如果那鉴识时务,迫于形势,能够接受朝廷“改土归流”则“能抚则扶”,否且暗令身边精壮,以迅雷之势突然纵马上前,将其从马揪下来,摁在马上绑起来,赶紧就回马往本队大营跑,本队再派人接应,只要能顺利跑赢这二三里路,就算胜了。造成敌群龙无首之势,再传徼于众土卒。徐樾提醒众人,行动的关键在于,拿的人要“若隼之攫”,一击必中,同时官军的马,比云南的滇马高大,冲刺速度快,滇马为矮脚马,稳健耐力长,适合山路险路,土兵反应过来也追不上。而且随行的都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