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特性政治(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艺术中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性政治》一书中所指的政治并不是通常所指的议会开会、参与选举、政党等等,而是指一群人可用于支配另一群人的权力结构关系和组合。把这个定义再扩大一点,政治就可以被理解为“维持一种制度所必需的一系列策略”。

人们虽然一直都有关于自由独立、不受他人支配与控制的政治理想,并也以各种方式为实现这一理想竭尽努力。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却都未能真正实现这个政治理想,即依仗某种权力支配其他人和其他群体的现象往往比比皆是。

最为典型的就是封建社会根据宗法血缘关系,把人的身份或界定为王公贵族,或界定为平民、奴婢。依据出身门第而获得的身份,王公贵族就可拥有更高的社会等级和更大的权力,就可对平民、奴婢施行全面控制与支配。这样的社会结构与关系决定了一部分人是统治者,另一部分人则是被统治的对象。

扩展资料: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性在文学中的反映”。

第一部分表达了米利特对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她所说的性政治,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反过来说,清除女性在这一关系中的附庸角色,同样也是一种“性政治”)。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历史回顾:讲述19世纪和20世纪女权主义斗争使两性的传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上述转变的反动。

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力关系在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等四位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的体现。

从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性别关系、性别地位演变的著作有哪些

西方:
1.福柯:《性史》
《疯癫与文明》
2.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
3.埃里克·伯科威茨 :《性审判史》
4. 盖尔•白德曼《男性气概与文明: 1880至1917年间美国的性别与种族文化史》
5.凯特·米利特《性政治》
6.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7.克里斯汀•霍根森:《为男子气概而战:性别政治如何刺激了美西与美菲战争?》
8.路易斯•纽曼:《白人妇女的权利:美国女权主义的种族起源》
中国:
1.陶飞亚 :《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
2.苏成捷:《中华帝国晚期的性别、法律和社会》
《清代的一妻多夫与卖妻: 生存策略与司法干预》
3.李贞德 / 梁其姿 :《妇女与社会》
4.游鉴明 / 胡缨 / 季家珍 主编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
5.何殷震:《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
6.马钊:《战时北京的逃妇、城市犯罪和生存策略, 1937-1949》

《政治性》从哪八个方面讨论政治性问题

米利特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和教育、权力以及神话和宗教等七个方面对男权社会进行考察,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从心理气质到性别角色,乃至社会地位等,其实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一种后天的文化构成。

《性政治》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做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性在文学中的反映”。第一部分表达了米利特对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她所说的性政治,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反过来说,清除女性在这一关系中的附庸角色,同样也是一种“性政治”)。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历史回顾:讲述19世纪和20世纪女权主义斗争使两性的传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上述转变的反动。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力关系在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等四位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同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息息相关。

在18世纪末,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妇女很快发现,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都是男性的。为此,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于1791年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主张妇女与男人有同样的“天赋人权”,这种天赋的权利应包括:“自由、产业、安全、尤其是反抗压迫。”

与此相呼应,1790年,英国妇女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写了《为人权一辩》。1791年,她又写了《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以理性为武器,以妇女自己的声音,向世界提出了妇女权利的要求。

在妇女与男性有着相同理性的大前提下,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主要针对妇女的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自己的“辩护”,抨击了卢梭等启蒙作家在妇女问题上的偏见。

在美国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中,妇女发现了自身所处的受压制和无权利的状态。1848年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起草的以《独立宣言》为蓝本的《权利和意见宣言》,还通过了要求给予妇女以选举权的决议,标志着美国独立的女权运动的开始。

这场女权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妇女向本阶级的男性统治者要求平等参政、平等就业、平等受教育等具体平等权利的运动,对于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却涉及不多,未能触及父权制文化本身。

因此,虽然有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出版,女权主义的文化批评仍未形成气候。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男性从战场上回来,重新占据了战争期间由妇女担任的工作岗位,女性又重新回到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出版了,她在此书中猛烈抨击了那些来自社会和妇女自身的、要使妇女成为贤妻良母的虚假的论证,提出了“妇女走出家门,自己养活自己”的口号,并对弗洛伊德有关妇女的带偏见性观点进行了批判。

女权主义者们越来越发现,男女的平等不仅存在于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社会政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中也有深深的烙印。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在被认为是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由于女权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妇女对自我地位和潜力的认识,因此,它很容易导向一种文化批判:在文化批判中,通过分析女性从属地位的形成原因,提高妇女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使之得以从父权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相应的著作、女权主义刊物和妇女出版社应运而生,为妇女的言论提供了阵地。同时,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高等学府的知识妇女对明显带有性别偏见的文学批评标准产生了怀疑,她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及一直不为父权制标准所看重的妇女文学进行分析研究,清理“经典”男性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女性形象”批评,多半为作品评论,亦即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或在男性评论家评论女性作品时所运用的批评范畴中去寻找女性模式。

它以从性别人手重新阅读和评论文本为主要方法,以将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联系为主要特点,以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居从属地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为主要目的。

代表性论著除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还有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妇女们》,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以及苏珊·科帕曼·科尼隆编选的论文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权主义透视》。

其中,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成功地把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实现了从文化批评向文学批评的过渡,创立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方法,并使女性主义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批评力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