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穷兵黩武并修宫殿和大工程,朱棣没有像秦隋一样让明朝三世而亡?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为什么同样穷兵黩武并修宫殿和大工程,朱棣没有像秦隋一样让明朝三世而亡

事实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伴随着过度消耗国力。导致王朝短命的局面。

秦朝

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即位。延续始皇政策,对六国贵族未采取绥靖政策,继续修建阿房宫,结果秦二世而亡。

汉朝

汉武帝去世后,刘弗陵即位。随即停止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与民休养生息,扭转汉朝国力向下衰退的局面,开启“昭宣中兴”的局面。

隋朝

隋文帝死后,杨广即位。修运河、迁都、三征高句丽、征伐契丹。加上杨广本人也好大喜功、贪图享受。杨广时期就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隋朝二世而亡。

清朝

康熙死后,雍正即位。事实上康熙晚期已经很百姓已经流离失所,土地兼并已经十分严重。而雍正即位后,整顿吏治、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雍正就不会有“康乾盛世”。

明朝

朱棣靖难即位后,五征漠北、修运河、迁都、修《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事实上朱棣晚期已经有农民起义,朱高炽即位后,赦免建文旧臣,深得人心。停止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与民修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汉朝、明朝、清朝在前任君主穷兵黩武之后,继任君主能紧接着开启一个盛世。明朝没能三世而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便是朱高炽、朱瞻基两位君主能及时与民修养生息。朱高炽、朱瞻基虽然不及朱棣的雄才大略,也不失为名君,虽然没能对外进行扩张,但得实惠的是百姓。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明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皇帝有十四个,因此亡国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都失败了,耗尽了财力兵力,激起兵变,最终亡国。

公元612年,隋炀帝调集四方之兵113万余人齐集琢郡,号200万;运送粮秣者多一倍,全国农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余万,天下骚动。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带领30万5千人攻打平壤,隋军大溃,辛世雄战死。30余万隋军,生还辽东城者仅2千7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之后,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攻打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都失败了。军队内部士兵叛乱,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对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怎么看

不直接评价,讲个有趣的故事,讲个汉武帝曾因一匹马而对一个西域小国发动长达多年战争的故事。

公元前104年,距离汉朝与北方强敌匈奴的漠北决战,已经过了十五年,这一年,汉武帝56岁,他统治下的王朝正如旭日一般,雄踞东方,放眼海内,他似乎已经找不到对手了。

但就在这一年,在遥远的西域,一个叫大宛的小国,因为一匹马,就激起了汉武帝极大的愤怒。以至于他立刻组建了远征的军队,要远涉大漠和雪山,趟平这个西域的弹丸之国。

什么样的马,让汉武帝如此的动心呢?这种马,就是名满天下的汗血马。

汗血宝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据说,这种马体型高挑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更有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等等优点,可以说是马里的极品,马中的阿斯顿马丁了。

汉武帝非常喜欢马,他曾经写过《西极天马歌》表达自己对马的喜爱,以及把马作为他宏伟帝国理想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的情愫。“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汗血马无疑是汉武帝非常喜欢的马匹。

很多年以前,当从西域返回长安的张骞向他介绍这种传说中可以流淌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的宝马的时候,汉武帝就十分想得到它。《汉书》记载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

一开始,汉武帝打算以和平手段得到汗血马。

他派遣使臣,带黄金二十万两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大宛国都,求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毋寡以汗血马为大宛国宝而拒绝,汉朝使节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骂,并把金马击碎,掉头而去,毋寡因而大怒并杀死使团,夺走金银财宝。

先礼后兵,先礼的结果是小小的大宛国居然杀死了汉帝国的使者,于是,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决定,后兵。以当时汉帝国横扫匈奴、消灭南越、闽越,暴打西南夷,睥睨天下的实力,大宛拿什么抗衡呢?

大宛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它和汉帝国之间的距离。大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距离汉帝国腹地几千里之遥,中间夹杂着无数的大漠、雪山和无人区。

等汉朝的军队不远万里来到大宛,早已经精疲力竭,而且补给根本跟不上,不用打大宛就赢了。事实也完全和大宛国王想的一样,汉帝国发动的这次战争,一开始十分不顺利。

汉武帝派自己亲信的大舅子李广利带兵进攻大宛,一路上,李广利发现他们面对的敌人不止有大宛,还有西域上一连串不太服从汉帝国的小国,他们纷纷坚壁清野,不支持汉朝的军队西进。

于是李广利只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走,打下一个地方,补给一些粮草,继续走,等他的军队走到大宛的时候,只剩下了几万的饿的要死的人了,面对大宛的铜墙铁壁,李广利很识趣的撤军回家了。

一征大宛的失利,让汉武帝这个极为自信的皇帝大为震怒,这一年他56岁了,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他经常犯错的老年了。他给李广利补充了几万军队,要求他再攻大宛,而且这次他下了死命令,不攻破大宛你们就都别回来了。

李广利军团再度出征,可以说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汉武帝下了血本。这只军团有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众多驴和骆驼以及充足的粮草,此外,他还征调了十八万大军为李广利军团防守侧翼,防止匈奴和其他小国的干预。

一句话,不成功便成仁,面子、大宛国土和宝马,汉武帝都想要。

这次的战争结果没有意外,面对汉帝国的精锐之师,西域小国们纷纷被向砍瓜切菜一样的灭掉,其中轮台国甚至被汉军屠城。最后,大宛国在汉军的围攻下发生了内乱,大臣和贵族们杀死了国王毋寡,献出宝马,向汉帝国投降了。

汉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汗血马,汉帝国也争回了面子和国际声誉。但历史上对这场因为马而引发的战争一直褒贬不一,也有观点认为汉武帝为了一匹马和自己的面子劳师远征,可以算得上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为汉武帝晚期汉王朝的经济大衰退和政治混乱埋下了祸根。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穷兵黩武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

历史上穷兵黩武导致国家破身亡的国君不少,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期的齐愍王。

一, 野心勃勃的齐愍王把手中的一手好牌打成烂牌。

齐愍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的第六任国君,父亲是齐宣王,爷爷是齐威王。威、宣时期的齐国是最强盛的诸侯之一,被列为战国“七雄之冠”。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齐愍王即位。齐愍闵王为人骄傲,喜欢享乐,但在位期间也屡建武功:

齐闵王继位之初,他倚仗齐国的强大实力,插手宋国内政,并以武力胁迫韩国改立太子。

公元前298年,齐愍王联合韩、魏三国联军,攻秦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