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指的是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道碗里米饭怎么来和农民种地的辛苦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盘中餐”指的是什么

盘中餐应该是指放置于碗盘中的食物。过去,劳动人民大都是用自己种植出来的五谷杂粮以养生。但若是讲盘中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泛指所有置放于碗盘里的动植食物。不知这样理解对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道碗里米饭怎么来和农民种地的辛苦吗

农民回答,谢邀,(原创)

我是42年出生的农民,经过几十年的饭碗流转,难道不知盘的餐,碗中米飯是农民辛苦,汗水成果,

农民历经几个时代的奋斗,才捧着今朝的饭碗,吃光盘净光碗,不浪費一粒米,农民粒粒皆辛苦。

国家的粮食紧张,进口十生产,免枪维持人民的生计,但目前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

机关,团?,医院,学校,大小食堂,大车小车往外拉,喂猎,倒阴沟,不是浪费的粮食是什么?

还有酒厂,粮食生产酒,人民喝酒能喝饱肚子吗?不也是一样在浪费粮食,

盘中的餐,碗中的饭,行政不管,立法节约,粮食才能安全,手中的碗,桌上的盘才能长久,牢牢捧在手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还是有很多人浪费,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原因一:物质条件好了,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不懂得珍惜

相比三四十年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可谓日新月异。这一点,对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灾荒年的人来说,他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听长辈说过,那个年代,没有吃,人们吃野菜、树皮,有一顿稀饭吃那是比过年还要开心的事。而现在各种时令蔬菜,大鱼大肉每天都摆上桌,时尚还有山珍海味,这让人们的味口变得百般挑剔,什么都觉得不好吃。不好吃、吃不下去的东西就要处理,处理的方式是“倒掉”。其实老年人还是十分懂得珍惜的,他们往往舍不得倒掉,即使吃剩下了也要留下来“炒冷饭”,还常常借题发挥向年轻人讲些“忆苦思甜”的故事。但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些故事,诉说得再苦再艰难也不会感同身受,所以还是我行我素。

原因二:受请客文化的影响,浪费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风气

对比家里吃饭和餐厅请客吃饭,显然后者浪费更为严重。在餐厅请客,人们通常喜欢菜肴摆满桌子。追究原因,主要是主人的心态问题。他们往往认为菜品不够丰富则表示请客不够诚意,客人虽然嘴上不会说什么,但是心里还是会有自己的想法。 与其给客人留下猜测的空间,不如首先用行动堵塞可能引起想像的漏洞。另一方面,主人觉得菜品不丰富显得寒碜,不礼貌,或者说做人不成功。主人请客都希望给客人一个待人热情大方的印象,这一印象从哪里体现,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菜品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在饭桌上,主人往往宁可多花钱,也不愿让彼此感觉难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讲究礼尚往来。今天你请我吃了一顿海鲜,我明天回请你绝对不可能请你吃一碗小面。这些还只是形成”浪费“的基础,如果这里面再加上商家的引导,那就更顺理成章了。商家们往往极力推销自家的特色菜,也不管对方有几人消化,能不能消化完,卖出去换成真金白银,充实自己的钱袋是关键。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新闻,在国外点餐服务员会提醒客人,“菜点多了”“吃不完罚款”,而在我国请客文化的国情下,这种现象很稀缺。

原因三:弘扬传统文化不够,“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我国历来是崇尚勤俭节约的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这些都是古代人们创作的关于节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写入了小学课文,人人都会念会背。但是仅仅在意识上进行植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实际行动来教育。看周围的例子,我发现一个现象。前些年在餐厅吃饭,人们很少打包回家,究其原因是觉得面子上过意不去,感觉打包剩菜是丢人的事。而现在这种观念大大改变,人们已经接受剩菜打包回家的观念。可见,只要行动跟上,观念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人人都心怀“粒粒皆辛苦”的思想,从我做起,勤俭节约之风一定会越吹越旺,形成风气。

你说是吗?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