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有哪些蕴含哲理的古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哪些蕴含哲理的古诗

在浩瀚的唐诗、宋词、元曲及其它朝代的诗歌中,饱含哲理的古诗枚不胜举,现摘录数句,以飨诸友。

之一: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

之二: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之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之四: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五: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之六: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之七:唐布袋和尚的“手把清秧插满田,低头可見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之八:李商隐的“相見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之九:唐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之十:唐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还有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出自苏东坡写给弟弟苏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诗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诗,我们先简述下该诗的来龙去脉。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不到二十岁时,兄弟二人出川进京赶考路过渑池,借宿在一个古寺里,兄弟俩还曾经在照壁上题诗。后来兄弟双双考上进士。在此之前,苏辙还曾经被任命为渑池主簿,因为考上进士而没有赴任。

苏东坡也是考上进士后,第一次被外派到陕西凤翔做官。苏辙一路相送,回来再次路过渑池,看到兄弟俩曾经住过的僧舍,共同题诗的照壁都残破倒塌,不免心生感慨。

苏辙写了一首诗送给苏东坡。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里有一种人生四处漂泊的感伤与迷茫。

苏东坡为了规劝弟弟别太伤感,看开,看淡人生,于是和了一首诗,寄给其第。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东坡和诗的诗心❤就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到处”就是人一生的轨迹。苏东坡认为,人生在世实属偶然,就像大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下,留下几个脚印,然后又飘然而去。大雁离去无踪,而脚印那么微小,雪化了之后,一切将归于虚无。这句诗体现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和禅意。体现了他的人生虚无主义,处世哲学。他不仅只规劝其第,看开,看淡人生,而且自己也是这样潇洒旷达度过一生的。

后来,苏东坡把这种人生哲学写进了另外三首词中。

面对漂泊无定的生活,苏东坡说“此心安之处是吾乡”;

面对人间的世态炎凉,苏东坡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生命中无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正是潇洒豁达的人生,苏东坡在“”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多次被贬谪,外放荒蛮之地中,能够坦然处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消极的,虚无的人生哲学。但,我们应该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无奈时,有一颗处之泰然,洒脱,旷达的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关于托物言志蕴含哲理的诗句

诗歌这种题材是干什么的?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曲是拖长声音用来歌唱的。可见,托物言志是诗歌的根本特点,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王国维据此提出了“意境”说,来判断诗歌的优劣。因此,大部分诗歌都用到了托物言志。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都能用景物来烘托感情。后来,出现了一些咏物诗,可以说是托物言志的典型。如苏轼的《卜算子》,借孤鸿,来抒发自己不向世俗低头,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操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黄州后,仍然惊魂未定,彻夜难眠,偶然,惊鸿一瞥,便写下这首词,自陈心曲。苏轼少年得志,极受神宗重视,神宗本想让苏轼留在京城,帮他改革,可苏轼坚持自见,反对变法,不肯苟同,这首词,就是他对理想的坚守。

陆游的《咏梅》更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和梅花有一样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陆游僵卧孤村,无人理会,还要遭受病痛折磨。梅花也如此,开在荒僻的断桥边,无人赏识,还要遭受风吹雨打。然而,梅花纵使凋落于地,化为尘埃,依然芳香如故,不正是诗人独立不倚,坚贞自守,高洁傲岸的独立操守吗?

至于说哲理诗,宋朝以前,并不多见,宋朝以后才有理趣入诗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托物言理”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做学问,如同加工骨器,切开了还要不断磋,如同加工玉石,啄开了还要打磨一样,包含了只有下苦功夫,才能精益求精的道理。

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新陈代谢,未来肯定比现在好的哲理。

到了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等都是著名的哲理诗。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站在不同角度,便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只有坚持读书,写作才能运用自如。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浑然天成,妙趣横生。人生中,美好的事物终归会逝去,然而逝去的同时,还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人生总是有希望的。

诗歌是语言中的盐,读诗歌,总能令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蕴含哲理应该不是陆游的本意。

这是一首游记,是抒发作者在农园游玩和喝酒尽兴后的感受。

《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你要说,陆游写这首诗,为了蕴藏什么哲理,我倒不同意,并不能要求他每个时期、每时每刻都要忧国忧民。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人,终身都想着恢复中原,重拾故土。但他也是一个平常人,有自己的闲暇,及自己的情趣。我认为这首诗就是写他的日常生活的一幕 - 到农园游玩的经历,和意犹未尽的感受,一切感觉那么美好、那么祥和 - 酒是淳良的,人是淳朴的,山山水水也是有灵性和与人亲近的(与人藏猫猫:))。

你要说富含哲理的诗句,只能说这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几乎所有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