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大吗?有谁和我一样相比正史而言,更喜欢听野史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大吗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很大,甚至就算是真实历史,不同时代的记载差别也会很大。

这里我们可以拿三国历史举个例子。

1.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前者是由陈寿撰写的史书,是正史;后者是罗贯中在正史基础上,加入野史传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

我们对比两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到很多正史和野史的差别。

从整体基调上看,《三国志》褒曹操而贬刘备,《三国演义》刚好相反,褒刘备而贬曹操。

从历史事件上看,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正史上都没有;华雄不是二爷杀的,死在了孙坚手里,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蔡阳是被刘备干掉的,青龙偃月刀在历史上应该是长矛一类的兵器,甚至还提了下关羽抢人妻没抢过曹操;子龙也没有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历史记载这事很可能是文鸯干的。

这些还都是真实历史和野史差别的一部分,已经足够推翻很多我们所喜欢的故事了。对了,在历史上貂蝉都是不存在的,你就说扎心不。

2.真实历史在不同时代的差别。

我们刚好可以借文鸯来分析第二点。

很多人认为文鸯是三国正史中的战神,因为《资治通鉴》中有他七进七出杀了千百人的记载。

但是,如果我们把宋代以前的几段史料放一起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有点问题。

首先是东晋的《魏氏春秋》:

钦中子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

这里简单介绍了文鸯,但还没有出现文鸯单骑退千军的描写。

然后是唐朝时期的《晋书》:

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噪,击之可破也。”既谋而行,三噪而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帝谓诸将曰:“钦走矣。”命发锐军以追之。诸将皆曰:“钦旧将,鸯少而锐,引军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鸯三鼓,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遁,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

这里记载就比较详细了,对话和描写也多了起来。后边出现了千军的身影,但是并没有说文鸯和这八千骑兵有啥冲突。

最后是宋朝时期的《资治通鉴》: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日:“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干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干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这时候就出现了文鸯单骑杀穿司马师八千骑兵,杀穿七次,一次杀了几百人,也就是说,八千骑兵至少被他杀了一千人。

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可能是因为时代发展了,在整理史料的时候,可以查阅更多的典籍,所以这三本书的记载越来越详细。

但从客观上看,一个人一匹马,杀了一千个骑兵。这得杀多久?这马是不是赤兔马?

所以真实历史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撰写人的不同,查阅的典籍不同等很多原因,在同一段历史的记载中出现差别。

3.总结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是过去所有岁月动态的累积,所以肯定存在和完全真实历史的偏差。

史书典籍往往晦涩难懂,野史多为演义传说,民间故事,传播性本来就广。

这样就造成了有些正史、野史被人弄混的尴尬局面。

平时读书消遣自然没有什么影响,但要是涉及到正经研究,那就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区分了。

以上。


我是@漫卷史书喜欲狂,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每天我都会更新原创历史内容,感兴趣的话希望您能点个关注,多谢!

有谁和我一样相比正史而言,更喜欢听野史的

谢谢邀请!

相比正史而言,我比较多喜欢些野史。因为正史是由官方评写的,受很多当朝者思想所左右,所记载的未必是真实的历史或人物。就如一部三国史,为什么其中记载魏国的史实要多于吴蜀呢?盖因为陈寿是晋人,而晋又是魏禅让而来的,其实吴国作为鼎立的一方,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和实力,又凭什么可以抗魏喔!

而野史因为更多的人们囗耳相传,在传说的过程中,难免会添加许多神话以完善人物的美化。所以野史读来更容易增加人们的幻想,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你知道关于慈禧的哪些野史

每个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梦都有一个世界,就像沙漠梦想着一块带雨点云的背影,那么叶赫拉氏家族的小姑娘她的梦又是什m?,

换个角度看慈禧,。

这个道员惠征家的女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是大清事实上的最高领䄂,实际统冶中國近50年。

,,不可思议,,。

乡野长大的丫头,一入宮就深受咸丰皇帝的宠爱,过目不过与聪慧兼备,参与批阅奏折,并熟悉朝章,治理国家,,

居曾国藩的记述:太后召对问答,寥寥数语,此时对於政务尚不娴熟。半年后召见外放大臣,已可侃侃而谈,。

这位叶赫那拉氏的女儿,极富政治天赋,在28年时,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缺不了她的身影,一再挑战国家体系,却没有激起巨大风浪,能力可见一斑。

在她的主导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裳等人封帅,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内乱,,

在慈禧临终的遗浩里这样写到:″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

她历经了,中法战爭,中日战爭,第二次鸦片战爭,庚子之役,洋人攻占北京,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汉学家苪玛丽书写到:历史上没有那一样能像19O0年那样,对于中国具有分水岭般决定性意义了″。

感谢读者文摘,,,,啊阿终于


野史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正史和野史都是对历史的记述,所谓不同者,自然是正史由官方记录,但野史则是由民间记录。

不管是谁在写历史,这里面都有个问题,就是他们都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指望任何一个人完全公正书写,是做不到的。包括司马迁也是如此。

但是官方占有大量史料,他们写的内容也就有更多依据,但是同时造假就更难被揭穿;民间资料少,只能靠猜,所以出现问题也能被发现。

所以研究起来说的话,还是多看多比较,还要多思考。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可信

纵观中国的史官制度,我认为应该是正史更接近真实。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的地位极高的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评定是非曲折的界定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西汉史官司马迁,胸中有正义,笔法客观,督察政治,不掩其瑕,有“强项之风“,放在后世,恐怕结局。。。咱们都能预料几百回。所以如果历史学家苟活安命,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将会是失真的时代。而野史,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一味佐料,八卦娱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