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皇太子,你发现你叔叔分别是刘备、曹操、董卓,你怎么办?历史上没有当上皇帝的皇太子都是什么结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你是皇太子,你发现你叔叔分别是刘备、曹操、董卓,你怎么办

咋办

俺带他们穿越去,向前穿越一千,往后穿越八百,在这一千八百年中,虽不能把他们折腾死,也把他们’捣腾个半身不随……

你有这个本事吗?

有啊,因為我这个人最擅长的本事就是做梦。

早安!

历史上没有当上皇帝的皇太子都是什么结局

皇太子是古代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一般会在皇帝死后或皇帝主动退位后成为新的皇帝,但是也有大量的皇太子,最后和皇位无缘。大多数情况下,皇太子们一旦当不上皇帝,只有死路一条,比如唐高祖的皇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在玄武门外。有的则终身监禁,比如康熙的皇太子胤礽,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子了,因为此后清代就废除了明立皇太子的制度。

没有当上皇帝的皇太子中,其中结局最离奇的是契丹国(辽朝)的首任皇太子“耶律倍”。耶律倍是契丹国的开国皇帝阿保机的长子,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即皇帝位,从契丹可汗变成了“皇帝”,当年就立耶律倍为皇太子。

阿保机称帝,表明他想做中国的皇帝,他的理想不只是当一个契丹人的可汗而已,所以他对耶律倍的培养是以“中国皇帝”的标准进行的,从小就让他读书学习汉族文化,修建了“望海堂”,购买了万卷图书收藏其中,在父皇阿保机的精心培养下,耶律倍成为一个汉文化修养很高的契丹人,史称他“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对契丹文和汉文都非常精通,曾把汉文《阴符经》翻译成契丹文,又善于画人物画。

当时五代十国,中原大乱,阿保机是有机会入主中不原的,他最初想把自己的继承人培养成一个精通汉文化的人,目的当然是为了将来统治中原用的。但事与愿违,阿保机几次南下,都被当时割据太原的晋王李存勖(后来的唐庄宗)击败,他想在有生之年入主中原最后失败。

这样他培养起来准备接班的皇太子耶律倍就很尴尬了,契丹国没能入主中原,在阿保机死的时候,仍然是一个以契丹人为主体的政权,一个非常像“汉人”的皇太子引起了契丹各方的不满,大家都不支持他。尽管阿保机临死前,耶律倍已经是“皇太子、人皇王、东丹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926年7月,阿保机驾崩,在皇后述律氏和元老重臣的操作之下,以阿保机没下葬为由,把皇位空缺一年多,最后夺位失败的耶律倍,只好在927年11月公开宣布自己放弃皇位继承权,推荐自己的二弟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为新皇帝。他则只做东丹王,回到自己封地。

做不上皇帝的皇太子恐怕是最危险的人物,耶律倍深知自己的情况非常危险。新皇帝一步一定会对自己下手,所以930年他突然率领亲信,把自己收藏的书籍装船,从辽东渡海流亡中原。

他可能是历史上惟一一个没有当上皇帝,而流亡外国的皇太子吧。他到中原后受到当时统治中原的后唐皇帝唐明宗的热情款待,赐姓李,赐汉名“赞华”。他在后唐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但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唐明宗死后,后唐内乱,占据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造反,937年石敬塘攻入洛阳,耶律倍在混乱中被杀,有的人说他是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所杀,也有的说他是被石敬塘所杀。

太子和皇太子有什么区别

“皇太子”和“太子”的区别:

1、使用范围不同:

“太子”一词的范围较广,它既可以指皇位继承人,还可以指王位继承人;而帝制诞生后,即产生“皇太子”一词,仅指皇位继承人。

“皇太子”可以简称为“太子”。诸侯王的储君在秦始皇称帝之前,都可以称为太子,但其后只能称为“世子”。

而像“哪吒三太子”这样的太子称谓,只是古代民间对帝王之子的一种泛称,不是真正的太子。类似明清时期皇帝的子嗣叫王爷一样,事实上不是皇帝所有的子嗣都被封王,但还是叫他们为王爷。

2、第一位人物不同:

中国第一位太子是商朝的太丁,而第一位皇太子则是秦朝的嬴胡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子是谁

我们知道,溥仪不生育,没有后人。但是,他竟然有一个“皇子”,他还把这个“皇子”确立为继承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爱新觉罗·毓喦)

这个继承人叫毓喦。毓喦出生的时候,清王朝已经亡国6年了。

由毓喦往上数三辈,他的曾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皇五子奕誴。由于惇亲王绵恺无嗣,奕誴便被过继给了绵恺,得以袭承了爵位。

不过,富不过三。这的确不是玩笑话。

由于毓喦的祖父载濂纵容义和团在清华园里设坛,被慈禧革职削爵,在家“闭门思过”。

到了毓喦的父亲溥偁时,便只得了官职而不再有爵位了。

毓喦生于1918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母亲富察氏因病去世。他的父亲作为满清遗老,眼看复国无望,竟抛下他离家出去。

这样一来,毓喦便成了事实上的孤儿,只能倚托家族中的长亲们,好歹才勉强活了下来。

毓喦得到溥仪关注的时候,已经是溥仪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之后的事情了。

当时的溥仪还幻想着能借助日本人势力,光复清王朝。

为了能早日实现复辟,溥仪思来想去,觉得靠日本人不现实,还是得从爱新觉罗家族中培养心腹和人才。

(溥仪在伪满洲国)

为此,溥仪在新京设立了私塾。他又设法笼络了几个爱新觉罗家年轻子侄们,让他们在私塾里学习数理化等科目。而历史则由溥仪亲自教授,为的是让这些子弟们不忘清王朝辉煌,以光复清王朝为己任。

在这几个子侄中,毓喦年纪最长。由于一直少有机会读书,所以才学浅陋,并不招溥仪的喜欢。

倒是恭亲王溥伟的儿子毓嶦机敏伶俐,最得溥仪的欢心。

溥仪做惯了皇帝,他对待这几个同宗同族的子侄,一向不以长辈自居,而以君臣相待。并且要求这几个子侄们对他要无限忠诚,任何事情都绝不许说假话。

除此外,溥仪又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

比如汪精卫病死在日本,他就会想到日本人给祥贵人谭玉龄治病的事情。并由此及彼,总觉得日本人在他身边安装了窃听器,并随时都想加害于他。

天长日久,溥仪的性格变得喜怒无常。他看到子侄们三两成群时,便指责他们结党营私。要求他们互相监视,并要求他们在监视的过程中,多打小报告。

对于溥仪的要求,毓喦做得最好。凡是只要涉及到溥仪的话题和事情,毓喦都会一五一十密告给他。所以,溥仪觉得毓喦虽然资质愚钝,但忠心可嘉。不过,尽管如此,溥仪还是更看重毓嶦一点。

谁知不久后,发生了一件事,彻底让毓嶦失去了在溥仪心中的地位。

(成为苏联俘虏的溥仪)

原来,溥仪犯了痔疮,他买了很多药。

毓嶦看到其中一种塞剂的形状很有意思,于是随口说了句:“这药像子弹。”

溥仪当时脸就黑了,他觉得毓嶦这分明是诅咒他吃枪子,所以当时就赏毓嶦吃了一顿板子。

自那之后,溥仪对毓嶦就再也没有好脸色了。

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伪满洲国也随之灭亡。

溥仪及毓喦等人在沈阳机场等待出逃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关押在苏联收容所里。

由于溥仪曾做过皇帝,苏联政府对他非常客气。不仅不安排他劳动,还在生活等方面给予优待。

在收容所里,是4个人一间牢房。

和溥仪住在一起的,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