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姜维反间计成功,蜀汉能否成功复国并且将三国状态继续延续下去?崇祯皇帝真的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才杀袁崇焕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姜维反间计成功,蜀汉能否成功复国并且将三国状态继续延续下去

这就相当于让钟会的部下集体做一次吴三桂。想想这个难度就非常的大。

这就要看一下曹魏当时的军事制度。在魏国正式建立前后,世兵制成为曹魏的募兵制度。

世兵制的具体内容是一旦成为兵户,就要与一般的民户分开,并且一般情况下难以脱离,军士的地位也很低。为了稳定军士,便“绑架”了军士的家人。如“帝(曹丕)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而士家即魏晋时期,兵士及其家庭之称。可以想象,一旦士兵逃离甚至反叛,结果必然殃及家人。

然而钟会反叛曹魏并非姜维的最终目的,他想通过钟会来使蜀汉复国,然而钟会不可能去做这个冤大头,结果可想而知,姜维想要成功就必须让那些士兵再叛钟会。这就为这个计划更加的加大难度。

钟会是自己想做王,而不是给刘氏打工,钟会再怎么信任姜维也不可能不留那么一手,说到底,他们两个人之间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蜀地就那么大,根本经不起这俩人的折腾,所以,姜维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结果。蜀汉复国存在在理论当中。

崇祯皇帝真的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才杀袁崇焕的吗

答:反间计?不存在的。

崇祯杀袁崇焕,是因为袁崇焕出任督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昏招迭出,连犯十大滔天之罪,罪无可恕,不得不杀。

实际上,查相关史料,所谓的皇太极的反间计,疑点重重,可能纯属清朝史官凭空捏造,事实上并没存在过。

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太极真的煞费苦心使用了所谓的反间计,但崇祯杀袁崇焕和他的反间计并无半毛钱关系。袁崇焕的十大罪证,历历在目,辩无可辩。

一句话,袁崇焕的死,和皇太极有无实施反间计,并没有什么联系。

绝不能因为崇祯杀了袁崇焕,就认定是皇太极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有杀人于千里之外的技能。

这种情形,就好比我怨恨某人,诅咒他说,明天上班活该你被老板批。其实,此人一向工作懒散,被老板批是常有的事,明天他果然又被老板批了,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我法力无边,既可以让人荣、也可以让人衰,那我可担当不起。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皇太极的“反间计”是怎么出笼的。

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满文老档》,其记载得非常简洁:“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

这段记载,一看就有问题。

第一,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是崇祯二年十二月的事,如果其实施反间计,就应该发生在这段时间,那么其所记载的“二十九日”,就是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了。但是,崇祯“磔”袁崇焕,却是在崇祯三年八月,二者间时间跨度有八个月。那么,这句话就不是实时记录,写这句话,必须是在崇祯三年八月之后,即其真实性并不可靠。

第二,皇太极若真是在八个月前实施过反间计,但时间跨度如此漫长,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袁崇焕就是死于他的计,而不是别的其他原因呢?换句话说,按照皇太极们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只要他实施过反间计,袁崇焕不死就算了,袁崇焕只要死了,不管是死在八个月之后,还是一年之后,抑或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都是他计策收到的奇效?

第三,彼时后金和明朝是敌对双方,皇太极如何导演反间计,如何遣返杨太监,这些细节他当然可以清清楚楚;问题是,杨太监回去之后,有没有见到崇祯,见到了崇祯,有没有像复读机一样把“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背给崇祯听,后金方面是无从得见,也无从得知的,则“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的过程,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

让人觉得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清太宗实录》还把《满文老档》这条记载进行添枝加叶,着墨上色,绘声绘色地记:“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这段叙述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高鸿中、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这些人学周瑜戏耍蒋干,所作的“耳语”声音肯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杨太监就听不清;大了,就不适合“耳语”的语境了,只能露馅、穿帮,自显其伪;再有,作为后金高层、军事要员,他们在“耳语”时,是说满语呢,还是说汉语?说满语,杨太监肯定是如听天书、一窍不通;说汉语,可不自显其伪?

被袁崇焕私自处斩的东江总兵毛文龙,乃是使用“行间之计”的高手,曾诱杀了多名后金要员,其中一个名叫阔科的,被毛文龙押送入北京。当时,京师竟无一人听得懂阔科所操满语,最后,稀里糊涂地将之处死了。

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施行的反间计,其实是不存在的。

后人之所以相信有“皇太极施反间计”之说,一则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里言之凿凿:“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二是《崇祯长编》有记:“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但,《崇祯长编》里只说杨春、王成德有代为向崇祯送信,没说告密。

实际上,“马房太监”,是一个等级很低很低的小宦官,根本就没有资格觐见皇帝。再有,崇祯平生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其本人最恨阉人染指军政大事,又岂会轻信两个“马房太监”的片言只语而去杀边疆大臣?!

所以,“皇太极施反间计”之说,应该消停了。

历史上死于反间计下的最有名的历史名将分别是谁

死于反间计最负盛名的无非是人屠白起,离间赵王换廉颇用赵括而被杀40余万人,具有粉刺意味的是白起也死于赵国反奸计,,,还有赵国大将李牧也死于反间之计。三国赤壁大战中蒋干盗书令曹操怒火攻心亦杀了水军督都蔡帽,张允导致赤壁大败,东晋肥水之战,晋军半渡而击,加上原东晋降将朱序兴风作浪令荷坚八十万大军闻风丧胆,风声鹤唳一败涂地。大明王朝的袁崇焕也死于皇太极施的反间毒计。还?董卓吕布也被王充施的美人反间计而被杀。

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反间计属于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或者势均力敌、敌方势力很强大的情况下,采用的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本而言,还是反映了人性的弱点。那就是人性多疑,不相信自己的盟友或者部将、臣僚,彼此之间产生嫌隙,自相残杀,为敌所乘。

反间计也称为离间计,采用此计的前提是有“间”可离。如果敌人密不可分,那么离间计就无法使用。

这一计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以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为例,简单说一下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拒曹操。

当时,韩遂的儿子、马超的父亲兄弟都在许都作为人质。

韩遂与马超的父亲,曾经是铁杆的兄弟,因为利益问题哥俩闹茬了,马超的母亲还被韩遂杀死。马超与韩遂是有杀母之仇的,但为了利益,马超不顾父亲兄弟的性命,对韩遂说:“我不要父亲,你也别要儿子了,我给你做儿子,我们一起对付曹操。”

韩遂就信了,联合马超抗拒曹操。

韩遂、马超首战就被曹操击败,马超就想划河为界与曹操议和,被曹操拒绝。马超求胜不得,就提出送子为人质,再次求和。

贾诩就建议曹操假意应允,麻痹对方,采用离间计,离间马超、韩遂。

结果马超中计,与韩遂翻脸,相互残杀。曹操见时机成熟,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这就是典型的反间计,曹操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盟友之间缺乏互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