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玄”何为“大象无形”?“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何为“三玄”何为“大象无形”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这是两个问题,我们先看什么是三玄?

所谓的三玄,有三种解释。

一、指的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同样也是道家玄学的依据根本。

二、指天上的日、月、星辰。《云笈七签》卷五十:“天有三玄,谓日、月、星也。

三、是佛家指的三种精深的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金赵沨《仙和尚坐脱》诗:“桶底脱时无一物,机轮转处有三玄”。

总的来说三玄就是世上稀有之物,平常却不易被人理解的东西。能启迪人的觉悟,具有智慧的理论哲学。

三玄这个门派诞生的原因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反对当时已经僵化的象数之学和制造出无数假孝廉、假道学的名教,思想家们从《庄子》、《周易》、《老子》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玄学一派。

中间有个很重要插曲,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做王弼,他批判这个僵化的象数之学。他认为象数学,是有局限性和机械性的,所以一扫象数之学,提倡要得意。在方法上,他提出得意要忘象、得意要忘言。

这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由强调象转而强调意,玄学也就随之产生了。

三玄中,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核心部分。自然无为,强调尊重事物的本性,无为是不要以人的意志,去干扰事物发展的方向,应该因势利导地去做。

所以,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地引导,是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个问题,什么大象无形?

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思是越是大的东西越无法形容。比如说宇宙的形状我们无法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再比如人的胸襟、气度等。

象的本义就是道、道理,也是境界。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人的形象、胸襟与气度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形象,因为大的无边无际无法形容。

这其实也就是佛家的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

大象就是大的境界,大的人生价值。像为苦难中的人类带去希望的耶稣、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圣人孔子、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以及带领人们得解放的毛主席……

这都是大象无形,说无形却正是有形,只是这个行,我们已经不可形容。


大家好,我是云中。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溺玄逹,深不可识。”是指:古时候深谙为士之道的高明之士,潜藏细微之机变,通达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虚,不可辨识。

本句,郭店楚简本作“微溺玄逹,深不可識”,马王堆帛书本作“微妙玄逹,深不可識”,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作“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郭店楚简本最古,且老子为楚国人(陈为楚所灭),郭店楚简本理应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从郭店楚简本。理由如下:

玄德者,天之德也。喜怒不形于色,潜龙在渊,深藏不露也。

由于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均为“玄逹”,显然原本应无疑义,“逹”与“通”,字义接近,“通”即通晓或通达,“逹”即通达、达到。就“玄逹”而字,“玄”是名词,指天道,“逹”为动词,指通达,“玄逹”即“逹玄。”就词法来说,前两字的词性应接近。“微溺”与“微妙”,“微溺”两字词性与“玄逹”相同,“微妙”二字均为形容词,因此“玄逹”为胜,本文从“微溺玄逹”。

经历生死存亡,方可淡定从容

此两词,前词“微溺玄逹”是因,后词“深不可識”为果。就后词“深不可識”内部而言,“深”为深藏不露,因而“不可識”,不可辨识。而之所以达到“深不可識”的境界,是因为“溺微逹玄”。“溺”,原指没入水中,在此指潜藏于水,潜藏行迹;“微”,原指微细,在此指微行,微小之机变;“逹”,原指道路畅通,这里指道路畅通、因而达到,即通达;“玄”,原指织物黑中带红的颜色,恰如天色,这里指天道。所谓“溺”,便是《易•乾卦》中的“初九,潜龙勿用”,有此可知,《道德经》之思想,部分来源于《易》。

“深不可識”,即深藏不露,不可辨识。“深”,深自渊藏;“識”,辨识,察觉。

综上所述,“古之善为士者,微溺玄逹,深不可识”,是指古时候深谙为士之道的高明之士,潜藏细微之机变,通达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虚,不可辨识。

《易-乾》:“初九,潜龙勿用。”潜龙在渊,进德修业,待天时也。

历史上,大凡真正的高人,特别是成就帝王大业的人,多为深藏不露之人,如三国蜀先主刘备。《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玄”便是天,“玄德”便是天之德。又云:“先主不甚读书乐,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便是“微溺玄逹,深不可测”,这绝非如李宗吾先生《厚黑学》之曲解,“孟德心黑,玄德面厚,方得成功”,实际上,曹操和刘备,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真正有经历的人,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淡定从容的。

有人认为古代历史上的东西方都提倡“君权神授”,但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神权对君权的制约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讲一下阶级,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个时候就可以养活一定量广义上讲的剥削阶级,比如部落首领、巫师、执法者等等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但是可以分享劳动成果的阶层,这些人都是最原始的剥削阶层!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增加,物质上满足可以养活更多的剥削阶层,而剥削阶层为了控固自己的剥削地位不被剥夺,用一些当时日常科技力量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创造出来了神的存在!进而认为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都是天神指定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息大家怨气,让人民更好的接受剥削和统治!

搞清楚神权诞生的过程和背景,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看透所谓“君权神授”的本质,不管东方或者西方的神都是社会发展创造出来了,所以本质上当初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统治产生的工具!但是东方的神更贴近家庭的观念,西方的神符合西方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从内涵上讲,东方的神是由君主的喜好决定的,比如道教或者佛教,或者一些其它分支,那个更方便统治就推行那个教,甚至儒家,法家等思想也可以理解成神一样的需要!西方神教主要问题是单一,尽管有些分支,但是都变化不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个稳固的神权阶级,这个阶级代表社会的一部分力量。因此新的君主上台都需要神权阶层的承认,即所谓的加封!其实背后是一些利益方面的交易!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现在的神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专门解答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疑惑,平衡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信仰的力量带动人性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用精神力量带动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甚至运用“宿命论”可以治疗一些失恋或者失意者的心灵创伤!

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怎样理解

谢谢您的邀请!

OK,我们一起来聊聊《道德经》第15章,它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深刻哲理?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