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怎么死的(真实的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真实的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宋朝仁宗时考中进士,从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做起,最终官至三司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再改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梳密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包拯有个嫂娘,因为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其实,这个只是个戏剧传说罢了。

而历史上,包拯中进士时,父母都健在。按照《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包拯最初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年迈,就没有去赴任。“得监和州税,”改做和州税局的官员,“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就没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过了几年,父母都过世了,在长辈的劝说下,才去做了天长知县。可见包拯家一点不贫穷,应该是比较富有殷实的家庭。

包拯为官比较清廉,这个跟宋朝的“高薪养廉”政策有关,而且包拯家里不缺钱,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包拯不贪。包拯在坐镇开封府时的年薪,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数额大概在千万年薪以上。包拯有朝廷拨给的2000亩土地,如果放到现在,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当然,整个宋朝政府的官员薪俸都很高,但是整个宋朝朝廷还是贪污腐败成风,所以,“高薪养廉”基本上就是胡扯。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

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 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历史上在包拯死后,展昭的结局如何呢

说到包拯,我想大家都对那个额头有个月亮,满脸黑乎乎的包黑炭再熟悉不过了。93版包青天的电视剧也是所向披靡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刻画的十分到位,包拯断案如神,清正廉明,铁面无私,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对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最为吸引我的还是那个武功了得,身手敏捷,英姿飒爽的展昭。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剧中的包拯也是根据历史形象的写照,可展昭“南侠”却只是出自著名的《三侠五义》文学作品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号人还有待考证,但展昭的故事却不断流传至今。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缘分,展昭和包拯的第一次相遇就救了包拯,当时包拯赶着进京考试,不料却遭歹人追杀,这时恰巧被展昭遇上,便出手救了他,包拯就在这么一个凶险的环境下跟展昭相识了。之后,俩人结伴而行的路上,展昭多次将包拯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或许是为了报恩,包拯向皇上推荐展昭,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也就成了包拯的贴身护卫。

人生来终有一死,那么包拯死了以后,展昭为何不知所踪了?是死是活?这引起了很多人们的猜测。

其一、展昭是受皇上亲封的御前侍卫,就算是包拯死了,他也是朝廷的人,理所应当回到朝廷为皇上效力。

其二、展昭为官之前是一个江湖人士,有一个妻子,叫丁月华。展昭很有可能在包拯死后辞官带着妻子浪迹天涯了。

其三、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像展昭这样江湖武士的人不会得到朝廷重用。

其四、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展昭在为官之前是一个江湖人,肯定很容易跟人结下梁子,更别说跟在包拯身边破案的时候了,这前前后后都是得罪人的活。包拯在世前,对他有所忌惮也说得过去,可铁面无私的包拯死了,靠山没了,仇家哪有不找上来的道理,就算展昭武功再高,也不能以一敌众。展昭若想平静过完后半生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看看包拯临终前说了啥

70和80后的小伙伴可能都看过《包青天》这部电视剧,对这部剧的插曲也必然熟悉:“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投,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里面的江湖豪杰来相投,指的应该就是包公身边的最强护卫南侠展昭。

包公和展昭肝胆相照,倾心相交,一路互相护持,上演了一段难得的佳话。包公病逝,对身边挚交好汉,又是救命恩人的展昭,又是如何安排的呢?展昭最后的结局如何?

包公和展昭的故事出自于清代小说家石玉昆所著的公案类小说《三侠五义》及续作《小五义》中,讲述了包公早期的经历及断案经过,展昭等好汉与包公一起与各类贪官污吏斗争的故事。

包公与展昭虽然名为上下级,其实有着过命般的交情,对包公来说,展昭不只是属下,更是他的救命恩人,是他并肩作战的生死兄弟。

包公从小就聪明过人,教他的先生对包公异常喜爱。包公十四岁时,眼见包家还不让包公参加科举,先生直接对包家说他自己可以出资让包公外出赶考。结果包公14岁考上生员,16岁考上秀才,接着就进京参加考试。

包公带着家仆包兴前往汴京参加考试,路过一个镇子时,在酒店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被人迫害,遇到展昭伸出了援手帮忙。包公与展昭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儿发生。随后包公与包兴因为错过了宿头,正好看到一处寺庙,名为“护国金龙寺”,包公决定就在此借宿。

结果这个寺庙却是一个凶险之地,原主持被他的两名徒弟杀害,这两人霸占金龙寺,抢劫杀人无恶不作,包公主仆二人也成了下手的目标。眼见寺门被反锁,主仆二人逃走无路,危急之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