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追忆吴孟超:肝胆相照济苍生-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自己这样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一串数字:他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97岁,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吴孟超说,他“一辈子做了一件事”。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留下了一颗星星供人们仰望——在璀璨的星河上,有颗编号17606号的小行星,就叫“吴孟超星”。 肝胆相照济苍生。这星光,与日月同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90多岁仍坚持上手术台为患者做手术。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摄 一双神奇的手 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这是一双白皙柔软的手,长约14厘米,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外科医生常年握止血钳,手指发生变形的结果。 正是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把万千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4年前,退休上海市民陈梅香,辗转找到上影集团发行部门,希望拿出10 万元来为一部电影点映包场——《我是医生》以人民军医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一名传奇医者的故事。 “我就是被吴老背过河的人。”吴孟超为肿瘤患者陈梅香做完手术后,她又健康生活了20多年。感恩于吴老的仁心仁术,她希望更多人通过影片,看到吴老那双“回春妙手”。 “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在吴孟超看来,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在很多肿瘤患者心里,吴孟超的双手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日本同行来过,端着摄像机把吴孟超的手术从头拍到尾,也没能弄清楚他那双神奇的手为啥像长了眼睛一样;美国同行曾连续3天现场观摩手术,若非亲眼所见,他根本不相信八九十岁的外科医生还能站上手术台。 2019年那个春日,吴孟超像往常一样换上手术衣,站上手术台。这双令他引以为傲的手,依旧灵活有力。 无影灯下,一位身材瘦小的白眉医生, 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们中间。他脚下纹丝不动,微微抬头向上望着,一双神奇的手探入患者腹中,游刃于肝胆之间。 40分钟后,肿瘤被顺利摘除。在护士搀扶下,吴老走出手术室,疲惫的脚步略显蹒跚。此刻,这位须发皆白的外科医生,已经97岁高龄。 当时,吴老并不知道,这是他行医生涯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从那以后,因为身体健康状况,这双手再也没能继续为患者动手术。 一生如一日。时间,会让人老去。时间,也会让事业不朽。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20世纪20年代,少年吴孟超跟着父亲下南洋闯荡。晨光未露,8岁的吴孟超光脚穿过马来西亚一片橡胶树林。他手握割胶刀,在青白色的树身上轻轻切出一个斜口,乳白色的胶液慢慢渗出。 割胶,舂米,编篮子……少年时异国他乡的生活磨难,为吴孟超这双巧手赋予了力量和坚强。抗战时期,吴孟超和几名爱国青年辗转回国求学。在四川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医,这双手还曾为建筑大师梁思成描过图纸。 这是一双执着的手。抗日烽火中,在昆明同济附中为躲避日军空袭“跑警报”时,这双手牵住了女同学吴佩煜的手,这一牵就是一辈子,吴佩煜成为他终生挚爱的伴侣;新中国成立后,吴孟超师从外科专家裘法祖,这双手正式拿起手术刀…… 这是一双温暖的手。每次查房,吴孟超都会将自己的双手搓热,再替病人检查身体,还会顺手将病人床下的鞋子摆好。有一次,吴孟超查完房准备离开时,一位病人突然拉住吴老。他轻轻起身,深情地吻了一下这双赐给自己新生的双手。吴老当即转身,抱着病人的头,在他脸颊上轻轻回吻了一下。 这又是一双凌厉的手。如果学生和助手在病房和手术室犯了错,这双手就在桌子上狠狠地叩击,那连续不断的声音让学生和助手心惊肉跳…… 吴孟超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看到吴老左右大拇指一直在习惯性叩动,秘书刘随意就知道,吴老又在思考“大问题”了。 全球每年新增和死亡肝癌病例的50%以上都发生在中国,我国已是世界上肝脏恶性肿瘤发生率和手术切除率最高的国家。虽然患者送来的锦旗多得放不下,但吴孟超高兴不起来。 “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要靠基础科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孟超带领学生研制成功可使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疫苗,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近年来,吴孟超带领学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肝癌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大大提升。
(诺亚方舟是什么意思?诺亚方舟是《圣经》中诺亚制造的大船,诺亚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 吴孟超生前照片。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摄
一双仁爱的眼 一场手术下来,累得瘫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意 那年,吴孟超的门诊迎来一位两岁的孩子。吴老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伸出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孩子看着白眉爷爷慈祥的脸,也笑了。 一旁,那位年轻的妈妈却哭了:“生病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孩子笑。”原来,她一直带着孩子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哭。 孩子的眼睛不会说假话,他看到的到底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这双眼睛很“温柔”。吴老常说,不管病人多么啰嗦,医生一定要眼睛盯着病人。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病人渴求希望的眼神,他不敢辜负,更不忍辜负。 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不忘:手术下来,累得瘫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意。 一次,吴老发烧了,可那天有一例肿瘤切除术。他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历时2个小时,割下那个890克的肿瘤后,吴老累得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护士长心疼得哭出了声。 那一年,95岁的吴老亲自带队到云南省福贡县,为偏远地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手术做完了,吴老自己也住进了病房。 当外国同行和新闻记者用镜头对准吴孟超时,他的眼神是坦荡和犀利的;踏上手术室为他准备的专用踏板时,无影灯下,他身体前倾,眼神又变得专注冷峻。 这是一双“有性格”的眼睛。年轻时,吴孟超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坚毅。27岁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差点因为个头太矮被发配到“儿科”。慧眼识才的赵宝琦教授曾说,当年外科留下吴孟超,看重的就是这个年轻人沉稳坚定的气质。 这双眼睛很“明亮”。那一年,吴老到“硬骨头六连”,穿着迷彩作训服,与一群年轻士兵一同站队列出早操。照片中,精神抖擞的他敬了一个军礼,皓白的寿眉下,一双瞳仁亮晶晶。 官兵们不知道,这位时年91岁的老兵,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上人工晶体才一个月。 这双眼睛很“锐利”。看医嘱记录单,吴老从来不是一目十行,匆匆掠过。“他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指,一行一行逐字逐句地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弟子严以群说,“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那么一点点马虎眼。” 这双眼睛,有时候也“闹脾气”。偶尔,医院给吴老手术安排得少了,熟悉他的护士都能看出来—— 吴老花白的眉毛拧在一起,垂着眼睛,耷拉着脸,不高兴了:“我就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就是我的职责。” 虽然上了年纪,吴老这双眼睛“看不惯”的事情也不少。有时出差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一栋栋高楼大厦和越来越拥堵的城市交通,老人会若有所思地问秘书:“房子越盖越多,车越来越多,就一定是好事吗?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讲父亲这些故事,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有个方向,不要糊里糊涂地往前走。”吴孟超的女儿吴玲告诉记者,在父亲的许多照片中,她觉得,有一张拍得最好—— 夕阳余晖下,身着军装的吴孟超双手插在胸前,面庞凝重,抬眼望向远方,仿佛在深思熟虑着什么。 “我要赶紧建立平台、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就有事干了。所以你们以后要继续研究下去,三十年、四十年后,如果你们能解决肝癌的问题,那我就在天上看。” 吴老的教诲,弟子们不敢忘。
吴孟超生前照片。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摄
一颗纯粹的心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踏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走廊,医护人员抬眼就能看到吴孟超的这句“格言”。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追忆吴孟超,留在人们心底的,是他眼神中的清澈透亮,更是他那颗纯粹的心。 清晨,车一停到医院楼下,早有助理医生拿着白大褂等在车门口。一下车,吴孟超就在军装外面套上白大褂,径直走进门诊大厅。 此时,吴老会刻意加快脚步,一是不想让病人等,二是为了给病人提振信心:“你们看,我90多岁了还很健康,还能服务好病人!” 从当医生那天起,他就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属于手术室和病人”。大医精诚的朴素初心,支持吴孟超在济世救人之路上坚定前行—— 34岁,他参加了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56岁,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迎来了科研工作者的“春天”;74岁,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90多岁,他依然活跃在手术室,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吴孟超的学生们有时会开玩笑说,吴老的生活其实“没品质”:出差住快捷酒店,三餐清茶淡饭,四季几套军装,一年到头都在开刀,大年初一还在查房。 82岁那年,吴孟超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那名患者长了一个篮球那么大的肿瘤,要做切除手术,难度非常大。之前,患者去过多家大医院,都被拒收了。没有医生敢动这个手术,怕一着不慎,搭上自己的名誉。 有人劝吴孟超别做这个手术:“你现在可是肝脏外科界的泰斗,万一出了事,名誉就毁了。”吴孟超只回答了这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