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夏是什么意思?冬天为什么冷,夏天为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夏朝的夏是什么意思

夏字代表黄帝冠冕服、秉天地之气、以礼仪治天下

秦公簋夏字金文铭文写法与濮阳西水坡遗址结构一致。

现代夏字上部结构也保留冠冕服形式,下部友字象征尺规,取消了左青龙而右白虎,基本遵循了金文本意。

由此可见,金文夏字左右笔画实际上也代表左青龙而右白虎,表示天地之气。

西水坡遗址墓葬主人,脚踩骨头是尺规组合,后世把尺规拿在手中。

图片来自网络!

冬天为什么冷,夏天为啥热

夏天热,冬天冷,这个问题需要设置一个地理位置前提才算是准确的。

因为北半球的夏天是在七八月份,而南半球在这个季节确是冬天,然后到了北半球冬天的时候,南半球的却又反过来了。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会恰恰相反?其实大家都很明白的一个事实就是阳光直射的原因,而并非与太阳远近的原因。

同样是被阳光照射,几乎与太阳一样的距离,可为什么一个直射一个斜射就能使地球上的气温出现那么大差别呢?这差别可以使得地球上出现高达六七十度的温差,可想而知,这直射与斜射的差距到底能有多大了。

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恰好合适才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适合生命存活,而这个恰好合适的值却被很多人误解,以至于有不少的人会好奇,倘若地球再与太阳靠近1000公里,亦或者是远离1000公里的话,地球的平均气温会比现在高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是低到什么程度?而实际上呢?即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到100000公里,地球的气候问题也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糟糕,至少它不会让地球因此而变得大冷或者是大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球在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

一簇光的能量是恒定的,当它斜照到大气中的时候,由于它需要穿透过更长距离的大气层以及普及到更加广阔的面积,因而它可以被更多的大气温室气体所吸收,故它最终能照射到地面的能量必然也就会减小了。这就跟一碗饭只能喂饱一个人一样,而你却拿来喂两个人,那么那两个人肯定都会因为吃不饱而难受了。

PS:太阳相当于一个能量球,它是同时向它所有的方向去散发能量的,而从它表面开始释放的总能量已经恒定,离太阳表面越远的恒星,由于其所散发的能量被空间体积稀释得越多,因而它在单位面积上所能接收到的能量也就越低,反之则是越高。反正这就跟一个气球一样,它越是膨胀,体积越是大,然后它单位面积上的厚度自然也就越薄了。

2019年,什么时候立夏有哪些习俗该如何养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立夏一般出现在每年的5月6日,所以,2019年的5月6日是立夏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于黄河流域,立夏时节,我国南方地区温度回升很快,气温稳定达到22度以上,按照这个标准已经完全进入夏天了,而东北及西北地区,虽然到了立夏的节气,气温回升还是比较缓慢,此时的温度还只能说是未脱离春天。

立夏中的“立”代表着建始的意思,立夏也就说明春天过去了,夏天开始了,关于立夏的习俗很多,早在周朝的时候,立夏这一天皇帝要带着大臣去迎夏,主要祭祀神农炎帝及火神祝融。

而在民间按照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习惯,人们纷纷要开始吃一些食物来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因为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为避免“苦夏”,必须提前做好进补的准备。

立夏时节主要有“斗蛋”和吃“立夏羹”的习俗,大人、小孩常常在立夏这一天的中午,用丝网袋套着煮熟的鸡蛋,互相击打,看谁的鸡蛋更硬,赢得非常高兴,输的人也高兴地将鸡蛋吃到肚子里,之所有有这个习俗,是人们希望通过吃鸡蛋加强营养,避免在夏天炎热的时候食欲不振,所以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的说法。

同样的道理,在立夏的节气人们常用糯米粉和鼠曲草做成汤来喝,鼠曲草又化痰止咳,去风寒的作用,所以民间又流传“喝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说明了人们对立夏节气的重视。

立夏该如何养生?

中医上认为“夏气与心气想通”,所以立夏养生的关键是注意早睡早起,在饮食上适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立夏后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所以,每顿饭应该适量,避免暴饮暴食。

立夏有哪些习俗?该如何养生?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

华夏,是约8000多年前的古中原人的自称。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无数代人,所以我们也自称华夏子孙。“华夏”二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又来源于何处,我们根据史载来推理推理。

“华”、“夏”两字在上古时期是通用的,古籍中“华”和“夏”都代表中原地方,先秦典籍中也用“诸夏”,或者“诸华”,意思一样。如《左传》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早的“华““夏“连用合称“华夏“的史籍记载出现在春秋时代,《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我们先来看看“华”字的出处,比较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出处。

一、“华“源于华山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这个名词,与“华夏”一词最早记录为同一时期。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内。

华山北峰海拔1614米,西峰海拔2082.6米,南峰海拔2154.9米,东峰海拔2096.2米,中峰2037.8米,可见其险峻。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险,古人因自然敬畏,以“华”为贵。

二、“华”源于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华胥最早记载于《列子·黄帝》中:“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由此可见古人对华胥国的盛赞。

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有对华胥的评价,称其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再到中华,一脉相承。华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出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以华胥之“华”谓民族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华”源于华服

“华”,与“花”相通,因此也可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花开满枝的样子。

“华”也有红色的意思。相传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

梅颐《伪孔传》中有“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中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中注释:华,荣也。

所以“华”源于华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华”,我们来看看“夏”。“夏”的来历相对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