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景点代表一座城市,大家最多能说出多少个城市?《望洞庭》中,为什么要把君山比作青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用一个景点代表一座城市,大家最多能说出多少个城市

1、北京:故宫(天安门长城颐和园)
2、上海:外滩
3、天津:海河(盘山津门故里)
4、重庆:朝天门(解放碑洪崖洞瓷器口)
5、广州:小蛮腰(珠江)
6、深圳:世界之窗(大梅沙)
7、厦门:鼓浪屿
8、哈尔滨:太阳岛
9、长春:八大部净月潭
10、沈阳:北陵(昭陵故宫)
11、大连:棒槌岛
12、本溪:水洞
13、丹东:鸭绿江断桥
14、秦皇岛:北戴河
15、青岛:崂山(栈桥八大关)
16、济南: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17、泰安:泰山
18、杭州:西湖
19、南京: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
20、苏州:拙政园(留园)
21、无锡:太湖
22、温州:雁荡山
23、福州:三坊七巷
24、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藤王阁)
25、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甘棠湖)
26、武汉:黄鹤楼(长江大桥)
27、宜昌:三峡大坝(葛洲坝)
28、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
29、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
30、兰州:黄河中山铁桥
31、西宁:青海湖
32、天水:麦积山石窟
33、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34、呼和浩特:昭君墓(青冢)
35、长沙: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头)
36、韶山:毛主席故居
37、昆明:滇池
38、大理:洱海(三塔)
39、北海:银滩(涠洲岛)
40、三亚:天涯海角
41、桂林:漓江(芦笛岩)
42、西安:兵马俑(大雁塔碑林城墙)
43、绍兴:鲁迅故居(东湖沈园)
44、盘锦:红海滩
45、黄山:黄山
46、凤凰:陀江吊角楼
47、大同:云岗石窟(悬空寺)
48、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49、保定:白洋淀
50、赵县:赵州桥
51、黄陵:黄帝陵
52、延安:宝塔山(延河)
53、岳阳:洞庭湖岳阳楼(君山)
54、吉县:壶口瀑布
55、安顺:黄果树瀑布
56、抚顺:战犯管理所(雷锋纪念馆)
57、鞍山:千山
58、太原:晋祠
59、合肥:巢湖
60、中山:孙中山故居
61、扬州:瘦西湖
62、镇江:三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
63、郑州:二七纪念塔
64、石家庄:西柏坡
65、遵义:遵义会议会址
66、宁波:奉化溪口
67、淳安:千岛湖
68、桐乡:乌镇
69、海宁:钱塘江大潮
70、余姚:河姆渡
71、桐城:六尺巷
72、襄阳:古隆中
73、乐山:乐山大佛
74、东莞:林则徐销烟遗址
75、贵阳:花溪(甲秀楼)

《望洞庭》中,为什么要把君山比作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刘《望洞庭》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咏君山》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翠,折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