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周勃为什么没有代汉自立

周勃不可能通过政变来掌握大权废立天子,更不可能更不会像司马氏篡位自立。具体原因请听小牛一一道来。

一、周勃对汉室刘邦忠心耿耿,他从没有非分之想。

周勃的性格是木强敦厚,厚重少文,早年认准了刘邦,就一辈子追随他。不仅为刘邦攻城拔寨,灭敌兴邦,而且肩负起托孤重任,辅佐惠帝刘盈,制衡吕氏。吕后掌权之时,大肆迫害刘氏诸王,排挤刘邦旧臣,同时大力培植吕氏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不忘嘱托,隐忍藏锋,一带时机。吕后去世后,诸吕手握兵权,准备谋乱观众,进而篡夺汉室。在此紧要关头,周勃挺身而出,与右丞相陈平一起力挽狂澜。周勃冒着生命危险,驰入北军,高喊“为刘氏左袒”,从而赢得兵权,为剪除诸吕创造了条件。

试想一下,周勃若对刘邦有二心,早就会利用刘邦去世后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尝试篡权夺位了,而不会不顾身家性命与诸吕斗争,并想方设法迎来代王刘恒继位了。

二、周勃有自知之明,若篡位,肯定失败。

不光是周勃,与他同时代的人对白马之盟都是铭刻在心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在刘邦建立的汉朝,饱经战乱之苦的人们好不容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享受着他与民休息国策带来的福祉,感受着大一统王朝的新气息和便利。在他们心中,刘氏就是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象征,任何推翻刘氏取而代之的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是不可能获得天下人支持和响应的。诸吕被夷灭,说到底就是违背盟誓,违背了天下人的意愿的。

任何人都可能在刘氏江山不绝如缕时候一时得计,篡夺君权,然而终究不会长久,因为他们在正统性合法性方面过不了关,老百姓不认可,各种政治力量也不会认可。一旦如此,天下共击之的画面就会呈现在眼前。正想司马迁所说那样,周勃不仅有伊尹、周公一样的忠心,也有他们一样的见识,绝不会走上谋篡之路的。

三、周勃也明白,即便想谋篡,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

前面说了,周勃对汉室忠心耿耿,他从没有想拥有谋篡的实力,也不可能拥有。周勃作为一员武将,跟随刘邦起义,南征北战,斩将搴旗,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他先后做了将军和太尉,成为大汉首席军事长官。但是,他从未培植党羽,安插亲信,暗地里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树敌过多,自己会在众人围剿之下而丧失一切。

吕后去世前后,汉朝各种势力即将绞杀起来。京城内外有吕氏集团的力量,有忠于刘邦的旧臣集团的力量,还有分封到各地的同姓王力量。无论哪种力量,都是都是周勃难以搞定的。周勃若像篡位,朝中的左右丞相申食其、陈平会反对,朱虚侯会反对,大将灌婴等会反对,齐王刘肥等诸侯会反对……那样的话,就算周勃利用太尉职权,掌握了北军等禁卫军,这点兵力面对四面八方杀来的大军也只算是杯水车薪,很快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结局将是悲惨的。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元勋,他弓马娴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沛公刘邦闹革命,由于作战勇敢,屡建军功,被拜将封侯。参加过楚汉之争,在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中居功甚伟。成皋之战时,突入成皋战场。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解放了二十二个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被封为绛侯。带兵平韩信、陈豨、卢绾之乱,拜为太尉。人生一路开挂,留下了忠勇英名,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名将

汉高祖刘邦临死前有说过 “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看到周勃重厚,认为他能够承担大事,在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把樊哙的军权交给了周勃。 吕后薨逝后,周勃联合陈平等夺取了吕禄军权,诛灭了诸吕势力,又拥立代王刘恒继承了皇位。正印证了刘邦生前的预言。

这要从汉文帝刘恒到长安即位后开始说起,刘恒自然知道刘家的天下没有变色、自己能从偏僻的代国之主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周勃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所以,坐北朝南后,封周勃为右丞相。还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周勃有此封赏理所应当。

但才过了个把月,有人劝说周勃道:“您诛灭了诸吕,拥立了代王,威震天下,已经得厚赏与尊位,恐怕时间长了,灾祸要降临您的身上了。”,周勃读书少,感觉这话是有道理的,就心生恐惧。斟酌再三,终于向文帝上表,谢罪辞职。刘恒同意了他的请求。远离朝政,岁月静好,他已经搞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这个年龄,就该含饴弄孙、养尊处优、颐养天年了。

但过了一年多,曾为大汉六出奇计的丞相陈平去世了,文帝又再次任命周勃为丞相,周勃也欣然出山从政,继续辅助新帝。但才过了十个多月后,汉文帝说:“前日我诏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去,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你带个好头,率先到封国去吧。“。于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

可是,这次回到封地,才一年多,周丞相就性情大变 ,似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

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时,身 经百战的绛侯周勃莫名其妙地开始畏惧这些人,担心自己被诛杀。他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各种兵器来接待这些公务员。长此以往, 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此意是想谋反。

刘恒 知道后,当时并不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就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给长安处理,最后,长安捕捉了周勃下狱治罪。看来,周勃就是劳碌命,根本不能闲下来,这下麻烦了。 由此获罪,真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

周勃在狱中没有了往日的雄风,恐惧感倍加。又没有多少文化,也不知道 如何自证清白。狱吏们慢慢地开始欺凌、侮辱他了。周勃呢,竟然拿出千金送给狱吏,狱吏受了好处,就在牍板背面写上五个字:“请公主作证。”提示他解套的办法。这里的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她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为妻,狱吏们看周勃不开窍,就教他让他说动儿媳为自己作证。

而周勃呢?给了文帝舅舅薄昭很多财富(这是他自己增封受赐时的所得),等到周勃案子进行到紧要的时候,薄昭在薄太后(刘恒的妈)面前为周勃说了好话,太后认为周勃根本无谋反之心。于是,在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就向文帝掷去,并骂道 :

“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 ”。

汉文帝是大孝子,曾经因为为母亲尝药,上了中华二十四孝子图的,对老妈的话言听计从。赶紧说我已经看了他在狱里的供辞,马上放他出狱。这样绛侯才重新获得了自由,又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可爱的、老实的绛侯出狱后说:

“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 。

真是很憨厚的人呢,他是被狱卒整治得没有脾气了。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了一辈子的人,说出如此天真的话,叫人好 不辛酸、伤心!

周勃又回到封国。于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纵观以上陈述:

汉文帝治罪周勃,表面上看,是周勃自己上了年龄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仿佛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呢?汉文帝别有用意,周勃二次拜相时,或许在朝廷看到了什么,也许文帝向他暗示了什么,否则,这位能征惯战、出将入相的老人绝对不会有如此异常的表现(担心自己被诛杀、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接待公务员等)。

汉文帝自然知道周勃对大汉忠心耿耿。他会造成一种态势,让这位开国元勋彻底淡化、忘记拥戴自己的功劳。周勃嘴巴不甜,也不懂得 功高后如何消除震主的隐患,才有此厄运。不过,汉文帝这样对待周勃真是以怨报德,典型的过河拆桥!所以,周勃晚景凄凉,汉文帝负有一定的责任。

汉文帝为什么拜半文盲的周勃为相

因为刘邦“白马之盟”真正的盟约是:

非刘不王,非侯不相,非功不侯

历史书上只说了“非刘不王”,但是没有说后面两条。

本质上来说,“白马之盟”其实是刘邦与汉初功臣集团达成的一种默契,就是今后地盘儿较大的诸侯王,都只能封给皇族;但是,与此同时,刘邦也答应功臣集团,自己绝不乱提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