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不死,唐朝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盛世吗?唐宪宗李纯之死有什么影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唐宪宗李纯不死,唐朝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盛世吗

感谢邀请!

唐宪宗前期英明,整肃法度,革弊削藩,中兴唐室;晚期昏颓,远贤近佞,迷信方术,重用宦官,“元和中兴”尚且有不保之虞,又何谈开创盛世!

唐宪宗李纯(778~820)为中唐皇帝,805年~820年在位。唐宪宗是一位锐意改革、颇思振兴的有为君主,开创“元和中兴”,被誉为唐代中兴之主。

大唐自“安史之乱”、尤其是唐德宗以来,中央政府权威日削,皇权打折;而藩镇权力益重,各自为政,骄横跋扈,俨然地方军阀,独立王国,全然未拿朝廷当回事。

唐宪宗即位之初,便“慨然发愤,志平僭叛”,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大唐统一,重振朝廷权威。其政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削平藩镇割据,大唐喜现中兴气象。

政治改革上:宪宗首先整肃法度,朝政尽归之于宰相,于是以贤相杜黄裳、李吉甫、裴度等人执政,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加强财政管理,蠲租税,绝贡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并在北边开营田和并省各级官员。其中营田方面成效甚大,四年间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每年节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政治改革先行,并取得理想成效,为裁抑藩镇奠定了基础。

裁抑藩镇上:唐宪宗采纳杜黄裳之议,以法度制裁藩镇,果断平定叛反的四川节度使刘辟、江东的镇海节度使李錡,对各藩镇起到威慑效果;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先归顺朝廷。817年,宰相裴度和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平定淮西强藩吴元济的叛乱,朝廷权威大振,致使平卢、成德、横海、幽州诸藩镇相继归附朝廷。唐宪宗分割强镇之州县,以弱其力;诏诸道节度使、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及经略使所属支郡兵马皆归刺史统领,以分方镇之兵权;朝廷任命节度使,以革除藩镇自专之旧弊。经过裁抑藩镇,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代宗广德以来五十余年河南、北藩镇跋扈之局至此告一段落。

唐宪宗的心血终于浇灌出满园硕果,出现了阔别已久的可喜的唐室中兴局面。大唐机器若照此良性运转的话,“庶几于理矣!”再次出现盛世也是有可能的。

魏征曾告诫唐太宗“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惜乎“睿谋英段,近古罕俦”的唐宪宗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中兴局面的出现,可能使唐宪宗产生了不世之功告成的自得心理,一扫早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良好的为政作风,开始有些骄盈昏颓了。

唐宪宗晚期致命失误至少有三:一近佞臣,远贤臣,任巧媚贪腐之户部侍郎皇甫镈为相,罢贤相裴度,外放为河东节度使;黜直臣崔群为湖南观察使。二重用宦官,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三迷信方士求长生不老,皇甫镈引荐方士柳泌妄称有长生药,以讨圣上欢心。宪宗遂服长生金丹,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闹得人人自危。

820年正月,唐宪宗暴崩,为宦官陈弘志等弑杀,年四十三岁;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

综上,观唐宪宗晚期之所为,即便其不英年早逝,能继续保持辛苦创下的“元和中兴”成果就不错了;至于再创盛世,恐怕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了。

唐宪宗李纯之死有什么影响

唐宪宗李纯,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805年即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从安史之乱以后,两大毒瘤就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争霸,中央政府无力管辖,最后天下大乱,就跟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差不多,百姓民不聊生。

宪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暗弱,藩镇割据和宦官弄权更加猖獗,唐朝加速衰亡,直到907年被朱温所灭。

被宦官谋杀的唐宪宗李纯,为何能够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

被宦官谋杀的唐宪宗李纯,之所以能同唐太宗李世民齐名,是因为朝庭处于飘零之中,唐宪完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励精图治,重用良臣,对元和削藩狠而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力挽狂澜,没让朝庭衰落,反而呈中兴之势,确实不一般!

在唐玄宗执政时,晚年的唐明皇纵于酒色,又喜梨园。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庭空虚得只剩个空空的外壳。虽然安史之乱跨时长,但最终还是平息了,但是给朝庭和百姓带来了灾难是严重的!

坐上了皇位的李纯,学先祖贞观之治,效仿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挽朝庭将倾之势!

一,重用贤臣为相,力推制度改革。

二,力推削藩,巩固朝庭地位!

三,减租降赋,鼓励百姓耕种,安居乐业!

正是这些措施一一落实,在军事上又巩固朝庭政权,国力显著得到了提升,老百姓又乐业安居,四海升平,整个朝庭呈中兴之势。这对于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朝庭来说,非常的不容易!

对于坐上了龙椅的唐宪宗,在千疮百孔的朝庭面前能取得这样的政绩相当不容易!这对于渴望太平生活的老百姓来说,非常的满足的!

所以,取得了唐室中兴的宪宗李纯,在唐朝史上有浓重的一席之位很正常!

唐宪宗李纯为唐朝中兴做了哪些努力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宪宗是唐朝中后期最有作为的君王,尤其是在位期间,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而唐宪宗也称为中兴之主。

 那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具体有哪些?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元和削藩”。唐朝的藩镇割据一直是晚唐最为严重的政权问题,尤其是唐玄宗时代,藩镇政权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更是让大唐饱经战乱,国力衰减。而之后,藩镇政权更是屡屡不受中央节制,甚至对抗中央。元和元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兵前往讨伐,并取得节节胜利,刘辟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大举进攻吴元济,经过三年持续的平叛,淮西叛乱被彻底镇压,朝廷威望空前高涨;淮西叛乱结束后,参与其中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举兵叛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并最终平叛;元和十四年,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经过持续的军事胜利,打击了藩镇势力,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誉和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其次,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李纯本身也是一个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经济方面,唐宪宗任用裴垍、李绛等为相,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通过政策调整、政府理财调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唐王朝的国力也得到了增强。

上述方面,都是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但是唐宪宗重用宦官,后期政治有所腐败,且信仙好佛,追求长生不老,造成了唐朝的中兴未能持续,而削藩只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藩镇割据并未得到根除,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