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有道理吗?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有人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有道理吗

明朝迁都北京是一大战略失误的说法没有一点道理。要我说,明朝迁都北京是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公元229年,吴国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格局,除了黄河文化板块之外,出现了长江文化板块,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的朱偰先生,在比较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北京)四大古都后,曾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然而,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南京作为国都,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就是在此建都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一一吴国存在了51年、东晋存在了103年、南朝的宋存在了59年、齐存在了23年、梁存在了55年、陈存在了32年。我们不能迷信,但也不得不承认,上述6个朝代在此建都,国祚实在是太短促了。

△南京古城墙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即今南京)。朱元璋死后不久,便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元璋的孙子、他的侄儿朱允炆(即建文帝)的帝位,自立为帝,称为明成祖。明成祖最初也以南京为国都,但已有了迁都北京的想法。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紫金城(故宫)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明代之前,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辽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和元朝的都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20几个儿子分封为藩王,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其中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经过朱棣多年的经营,根基稳固,城墙高筑,军饷粮草齐备,已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北京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中原的门户,向北以群山为屏障,控制大漠,兼顾东北,向南则可襟带全国,统领中原。朱棣认为,迁都北京,最有利于稳定北疆!因为,明朝初乃至整个明朝时期,蒙古铁骑不断侵扰北部边疆,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迁都北京对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成为明朝维持近300年江山的重要保障。

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都城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一个王朝最为重要的所在,而所谓“迁都”,简单来说就是将国家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外一个城市所取代。古代王朝之所以选择迁都,原因其实很多,例如势力发展、迫于形势、避免威胁和都城陷落等各种原因。那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迁都情况到底如何,是从哪里迁到了哪里呢?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1、夏朝多次迁都:因政治形势需要。根据《史记·夏本纪》和《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大禹接受舜帝禅让后,为避讳舜的儿子商均,于是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到了大禹之子启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到了太康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斟鄩(今河南偃师),但之后便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由于河洛地区沦陷,夏人便又迁徙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之后,少康复国,重新光复河洛地区,便又迁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再之后又迁都至(今河南济源西北)。少康死后,杼即位,五年后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此后四代君主皆定都于此,直到廑在位时,又迁都至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到了最后一任国君夏桀时,又将国都迁回了斟鄩

2、商朝也多次迁都:因水患和国势变化。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成汤灭夏后,定都于(今河南商丘),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商朝的国都都在此。直到中丁即位之初,因水患和自身统治考虑,将都城迁至(今河南郑州西北)。戋甲时,随着王朝衰微,又将都城迁至(今河南安阳北)。祖乙即位后,因水患困扰,将都城迁至(今山西运城河津),不久便再度因水患迁至邢(今河北邢台)。之后,随着商朝的中兴,又将都城南迁至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北)。到了南庚时期,由于商朝王权的弱化,又将都城迁至(今山东曲阜)。盘庚即位后,先将都城迁回,后又迁至(今河南安阳殷都区),一直到商朝灭亡。

3、周朝自镐京迁至洛阳:因犬戎攻陷镐京。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因周人本就起于西部,因此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不过为了控制东部地区,周朝还是在洛阳修建了成周城,成周城于周成王时期建成,周天子将直接由周王室控制的周八师(每师两千五百人)驻于此,用以震慑东方。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因废立太子事件引发内乱,申侯联合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二年(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

4、诸侯国多有迁都:多因政治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有迁都历史。例如秦国便曾九次迁都,秦国被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后因攻灭犬丘,又迁都西垂(今甘肃东南),此后随着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又先后迁都于汧渭之会(今千河与渭河交汇处)、汧邑(今陕西陇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雍城(今陕西凤翔),到秦灵公时,为摆脱旧贵族的羁绊,便又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北),秦献公时为对魏作战又迁都至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到秦孝公时则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

又如楚国曾七次迁都,最初都丹阳(今河南淅川),楚文王时迁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柏举之战”后楚昭王迁都鄀都(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惠王则短暂迁都鄢都(今湖北宜城),“鄢郢之战”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时先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后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再如燕国曾五迁都城,先后建都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蓟城(今北京)、武阳(今河北保定易县高陌乡)、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韩国则先后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和新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先后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和信都